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水信浩渺,连山巧蔽亏。
端能上崄绝,故自识津涯。
灭没樯竿度,飘摇鹭羽迟。
何人倚舟望,亦爱此峰危。
白话文翻译:
江水浩浩荡荡,连绵的山峦巧妙地遮蔽了天空。
能够登上高耸的山崖,才会认得渡口的边缘。
船桅已经沉没在水中,飘摇的白鹭在水面上缓缓飞翔。
是谁倚着船望去,亦是爱慕这危峭的山峰?
注释:
字词注释:
- 浩渺:形容水面广阔而深远。
- 连山:指相连的山脉。
- 崄绝:形容山势险峻。
- 津涯:渡口的边缘。
- 灭没:沉没,淹没。
- 樯竿:船上的桅杆。
- 飘摇:摇曳不定,形容轻盈。
- 鹭羽:指白鹭的翅膀。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主要通过自然景象表现诗人心境。诗中的“江水”与“山峰”象征着诗人对自然的敬仰与思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号晦庵,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他以散文和诗歌著称,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苏辙在金陵游览时,受到自然景色的启发,反映了他对山水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苏辙的《和孔武仲金陵九咏 见江亭》通过描绘江水与山峰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崇敬与感慨。诗的开头两句“江水信浩渺,连山巧蔽亏”,以“浩渺”形容江水的辽阔,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而“连山巧蔽亏”则展现了山峦的奇妙形态,似乎在与江水相互辉映,形成了一个和谐的自然画面。
接下来的“端能上崄绝,故自识津涯”,诗人通过攀登高山,获得了对渡口的认知,暗示了对人生的理解与领悟。此处不仅展现了自然的险峻,也隐喻了人生的艰难与挑战。
“灭没樯竿度,飘摇鹭羽迟”,描绘了船桅沉没与白鹭摇曳的场景,突显了水面上的宁静与轻盈。最后一句“何人倚舟望,亦爱此峰危”,则把目光转向他人,表达了对同样景色的欣赏,形成了一个共鸣的氛围,仿佛在问世人对自然的热爱。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融合了对江山美景的描绘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苏辙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生活的热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水信浩渺:描写江水的辽阔,给人以开阔的感觉。
- 连山巧蔽亏:山峦的布局巧妙,遮蔽了天空,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
- 端能上崄绝:只有攀登至险峻的地方,才能更好地了解周边的环境。
- 故自识津涯:借此高处,能认清渡口的方位。
- 灭没樯竿度:船桅沉没在水中,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无常。
- 飘摇鹭羽迟:轻盈的白鹭在水面上悠然飞翔,展示了自然的和谐美。
- 何人倚舟望:引出他人对美景的欣赏,形成共鸣。
- 亦爱此峰危:神秘的山峰同样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浩渺”比喻江水的广阔。
- 拟人:通过“何人倚舟望”使自然与人产生联系。
- 对仗:如“灭没樯竿度,飘摇鹭羽迟”,形成音韵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与自然的思考,展现了苏辙对美的向往与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水:象征生活的广阔与流动。
- 山峰:象征高远的理想与人生的挑战。
- 白鹭:象征自由与宁静。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江水与山峰的结合,反映了人对自然的向往与思考,白鹭则代表了生命的自由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江水信浩渺”中的“浩渺”指什么?
- A. 深邃
- B. 辽阔
- C. 清澈
- D. 冷冽
-
诗中“何人倚舟望”表达了什么?
- A. 对孤独的思考
- B. 对山水的欣赏
- C. 对友人的期盼
- D. 对历史的追忆
-
“灭没樯竿度”中的“樯竿”指的是什么?
- A. 船的帆
- B. 船的桅杆
- C. 船体
- D. 船的舵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苏辙的诗更侧重于对自然的描绘与人生哲学的思考,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了对静谧生活的向往与内心的宁静。两者都展示了山水之美,却在情感基调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苏辙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