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亥生日》
时间: 2025-01-10 07:53: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丁亥生日
作者:苏辙
少年即病肺,喘作锯木声。
中年复病脾,暴下泉流倾。
困苦始知道,处世百欲轻。
收功在晚年,二疾忽已平。
来年今日中,正行七十程。
老聃本吾师,妙语初自明。
至哉希夷微,不受外物婴。
非三亦非一,了了无形形。
迎随俱不见,睢昙谓无生。
湛然琉璃内,宝月长盈盈。
白话文翻译:
在年轻时我就得了肺病,喘息声如同锯木。
在中年时又得了脾病,暴雨般倾泻而下。
经过困苦才开始明白,处世的欲望都是轻的。
到晚年时,二病忽然都已痊愈。
明年今日正值七十岁,
老子一直是我的老师,他的妙语我终于明白。
“至高无上的希夷之境”,不受外物所缠。
既不是三,也不是一,明明了了无形状。
无论迎来还是随去,都无法见到,
就像《睢昙》所说的无生。
在澄澈如琉璃的内心中,宝月永远盈盈。
注释:
- 肺:指肺部,常指与呼吸相关的疾病。
- 脾:中医学中的脾脏,主运化水谷,气血生化的主要器官。
- 百欲轻:指面对世间万千欲望,开始变得淡然。
- 老聃:老子,古代哲学家,代表道家思想。
- 希夷:道教哲学中的一种理想境界,轻松自在。
- 无形形:指超越形式的状态,强调即无所执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庵庐,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诗人、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他的文学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常用平易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哲理,诗词中流露出对人生、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
《丁亥生日》创作于苏辙的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感悟与总结。经历了年轻时的疾病折磨和中年的困苦,苏辙在晚年时重审了自己的生命价值,感悟到了内心的宁静和超脱,表达了对老子哲学的认同与向往。
诗歌鉴赏:
《丁亥生日》是一首通过个人经历反映人生哲理的诗作。作者以病痛为引,展示了年轻时的脆弱与困苦,随着年岁的增长,他逐渐领悟到生活的真谛。诗中展现了从痛苦中领悟到的超脱思想,体现了苏辙的道家哲学观念,强调了心灵的宁静与对外物的超然态度。
在诗的开头,苏辙以“少年即病肺,喘作锯木声”开篇,生动地描绘了他年轻时因疾病而遭受的痛苦,紧接着用“中年复病脾”写自己在中年时的再次遭受困境,展现了人生的无常。然后,作者在经历了这些苦难之后,逐渐领悟到“困苦始知道”,体现了他对世事的看淡与透彻。
到了晚年,苏辙感叹“二疾忽已平”,他终于在经历磨难后获得了身体和心灵的解脱。接着,他提到“老聃本吾师”,表明了对老子思想的认同,认为道家的哲学使他更加明白生活的真谛,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安宁。
最后几句中的“湛然琉璃内,宝月长盈盈”生动地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澄明与宁静,象征着他在经历诸多磨难后,所达到的心灵解脱与自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少年即病肺,喘作锯木声:年轻时就患上肺病,喘息的声音如同锯木的吱吱声,表明身体的虚弱与疾病的折磨。
- 中年复病脾,暴下泉流倾:中年时又得了脾病,症状如同暴雨倾泻,描绘了病痛的严重与突发。
- 困苦始知道,处世百欲轻:经历困苦后,才逐渐领悟到世间的欲望其实都是轻微的,反映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 收功在晚年,二疾忽已平:在晚年时,终于收获了人生的智慧,身体的两种疾病也都忽然好了。
- 来年今日中,正行七十程:明年今天,我正好走到七十岁的路程,感慨人生的长河。
- 老聃本吾师,妙语初自明:老子是我的老师,他的智慧我终于明白。
- 至哉希夷微,不受外物婴:达到一种宁静的境界,不再受外物的羁绊。
- 非三亦非一,了了无形形:既不是三,也不是一,明明白白,无形无状。
- 迎随俱不见,睢昙谓无生:迎接与随行都无法看见,正如《睢昙》所说的无生。
- 湛然琉璃内,宝月长盈盈:在澄澈如琉璃的内心中,永远充盈着宝月的光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喘息比作锯木声,生动形象地传达了病痛的折磨。
- 对仗:诗中多处采用对仗的方式,如“少年…中年”,增强了韵律感。
- 象征:宝月象征内心的宁静与圆满,琉璃象征清澈的内心世界。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经历了病痛与困苦后的领悟,强调了内心的平和与超脱,体现了道家哲学中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诗人通过个人的生命轨迹,反映出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最终达到一种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肺:象征脆弱与疾病。
- 脾:象征身体的脆弱与痛苦。
- 宝月:象征内心的宁静与圆满。
- 琉璃:象征清澈透明的心灵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辙在年轻时得了什么病?
- A. 肺病
- B. 心病
- C. 胃病
答案:A
-
诗中提到的老师是谁?
- A. 孔子
- B. 老子
- C. 墨子
答案:B
-
诗中描述的“宝月”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内心的宁静
- C. 朋友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可以比较苏辙的《丁亥生日》和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但苏辙更注重内心的和谐与超脱,而李白则更多地抒发了乡愁与对人生的慨叹。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