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始雷》
时间: 2025-01-08 14:00: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阳气溟濛九地来,经春涉夏始闻雷。
麦禾此去或可望,桃李向来谁使开。
号令迍邅人共怪,阴阳颠倒物应猜。
一声震荡虽惊耳,遍地妖氛未易回。
白话文翻译:
阳光的气息朦胧地从九天降下,经过春天进入夏天时终于听到了雷声。
麦子和禾苗在这个季节或许可以期待丰收,但桃李花开,究竟是谁在促使呢?
号召和命令在困顿中让人感到奇怪,阴阳失常让一切变得难以猜测。
一声雷震虽然让人惊讶,但满地的妖氛却难以消散。
注释:
字词注释:
- 阳气:指阳光和温暖的气息。
- 溟濛:形容朦胧、模糊的样子。
- 号令迍邅:指命令和号召在困顿中让人感到不解。
- 妖氛:指阴暗、不安的气氛。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阴阳颠倒”反映了古代人对自然变化的理解,认为天地之间有阴阳之气的交替,若失常则万物皆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是苏轼的弟弟。苏辙以其清新俊逸的诗风和深厚的学识著称,参与了许多政治活动,且在文学上有较大造诣。
创作背景:
《仲夏始雷》创作于仲夏时节,雷声响起之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感受和思考。这一时期正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阶段,诗中蕴含着对丰收的期待和对自然现象的观察。
诗歌鉴赏:
《仲夏始雷》是一首描绘夏季雷声响起的诗作,诗人在其中不仅传达了对雷声的惊讶,也表达了对自然现象背后深层道理的思索。首句“阳气溟濛九地来”描绘了阳光的朦胧,给人以神秘的感觉,接着“经春涉夏始闻雷”则标志着季节的转换,雷声的到来预示着气候变化,具有极强的节令感。诗人在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中,借助“麦禾”与“桃李”的对比,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和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理解。“号令迍邅人共怪,阴阳颠倒物应猜”一句,反映了人对自然现象变化的困惑,表现出一种哲学思考的深度。最后一句“一声震荡虽惊耳,遍地妖氛未易回”则暗示了尽管雷声震耳欲聋,但伴随而来的妖氛却是难以消散的,表现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无奈。整首诗在意象上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又略显忧虑的自然世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阳气溟濛九地来:描绘阳光的气息从天际降临,给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感觉。
- 经春涉夏始闻雷:经过春天的滋润,到了夏天终于听到了雷声,暗示季节的交替。
- 麦禾此去或可望:提到即将来临的丰收,表达对未来的期待。
- 桃李向来谁使开:发出疑问,桃李的花开究竟是由谁促成的,反映对自然规律的探索。
- 号令迍邅人共怪:命令和号召让人感到困惑,暗示人对自然现象的无能为力。
- 阴阳颠倒物应猜:阴阳失常让万物变得难以理解,表达对自然变化的迷惘。
- 一声震荡虽惊耳:雷声震耳欲聋,表现出自然力量的强大。
- 遍地妖氛未易回:尽管雷声响起,伴随的妖氛却难以消散,表现出一种无奈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阳光的气息与雷声的到来进行比喻,增强了表现力。
- 拟人:桃李的开放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
- 对仗:如“号令迍邅”与“阴阳颠倒”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与感悟,体现出自然界的神秘与人类的渺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阳气:象征生命力与温暖,体现自然的活力。
- 雷声:象征变化和力量,代表自然的神秘。
- 麦禾:象征丰收与希望,代表人类对自然的依赖。
- 桃李:象征美好与生机,反映自然的规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阳气”指的是什么? A. 风
B. 阳光和温暖的气息
C. 雨水 -
“桃李向来谁使开”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疑问? A. 自然的规律
B. 生命的意义
C. 季节的变化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人类的思考
B. 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C. 对社会的批判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夏日绝句》 by 李清照
- 《春晓》 by 孟浩然
诗词对比:
- 《春晓》与《仲夏始雷》:均描绘了自然现象,但《春晓》侧重于春天的生机,而《仲夏始雷》则更多地反映了对自然变化的思考和哲学探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