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中冬至书事》

时间: 2025-02-04 16:32:38

书云节物动冠裳,愧我从军乐事妨。

听得邻家响丝竹,壮怀无处不凄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幕中冬至书事 曹勋 〔宋代〕

书云节物动冠裳,愧我从军乐事妨。 听得邻家响丝竹,壮怀无处不凄凉。

白话文翻译

冬至时节,天象变化,人们纷纷穿上节日盛装。 我因从军,无法享受节日的乐趣,心中感到愧疚。 听到邻居家传来丝竹乐声,我的壮志无处安放,心中充满凄凉。

注释

  • 书云:指天象变化,古人认为天象变化预示着节气的到来。
  • 节物:指节日特有的物品或景象。
  • 冠裳:指节日盛装。
  • 从军:指作者因从军而无法享受节日乐趣。
  • 乐事妨:指因从军而妨碍了享受节日的乐趣。
  • 丝竹:指乐器,这里代指音乐。
  • 壮怀:指壮志豪情。
  • 凄凉:指心情的孤寂和悲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勋(1098-1174),字公显,号松隐,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个人情感,风格沉郁顿挫。此诗创作于宋代,当时社会动荡,作者可能因战事而从军,无法享受冬至节日的乐趣,故有此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冬至时节,作者因从军而无法享受节日的乐趣,听到邻居家的音乐声,心中感到凄凉和愧疚。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节日乐趣的渴望和对从军生活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节日的热闹和作者的孤寂,表达了作者因从军而无法享受节日乐趣的愧疚和凄凉。首句“书云节物动冠裳”描绘了冬至时节的节日气氛,人们纷纷穿上盛装庆祝。次句“愧我从军乐事妨”直接表达了作者因从军而无法享受节日乐趣的愧疚感。末句“听得邻家响丝竹,壮怀无处不凄凉”通过音乐的意象,进一步强化了作者的孤寂和凄凉,壮志无处安放,心情沉重。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通过对节日和从军生活的对比,深刻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书云节物动冠裳:描绘冬至时节的节日气氛,人们纷纷穿上盛装庆祝。
  2. 愧我从军乐事妨:直接表达了作者因从军而无法享受节日乐趣的愧疚感。
  3. 听得邻家响丝竹:通过音乐的意象,描绘了邻居家的热闹场景。
  4. 壮怀无处不凄凉:表达了作者的孤寂和凄凉,壮志无处安放,心情沉重。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节日的热闹和作者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了作者的愧疚和凄凉。
  • 意象:通过“丝竹”这一音乐意象,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因从军而无法享受节日乐趣的愧疚和凄凉,通过对节日和从军生活的对比,深刻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意象分析

  • 书云:天象变化,预示节气的到来。
  • 冠裳:节日盛装,象征节日的喜庆。
  • 丝竹:乐器,代指音乐,象征节日的欢乐。
  • 壮怀:壮志豪情,象征作者的理想和抱负。
  • 凄凉:心情的孤寂和悲伤,象征作者的无奈和苦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书云节物动冠裳”中的“书云”指的是什么? A. 书写云彩 B. 天象变化 C. 书写书籍 D. 书写云朵

  2. 诗中“愧我从军乐事妨”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愧疚 C. 愤怒 D. 悲伤

  3. 诗中“听得邻家响丝竹”中的“丝竹”代指什么? A. 乐器 B. 丝绸 C. 竹子 D. 丝线

  4. 诗中“壮怀无处不凄凉”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豪情 B. 凄凉 C. 喜悦 D. 愤怒

答案:1. B 2. B 3. A 4.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表达了作者因战乱而无法享受春天的乐趣,与曹勋的这首诗有相似的情感表达。
  • 王昌龄《出塞》:表达了作者因从军而远离家乡的孤独和凄凉,与曹勋的这首诗有相似的主题。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曹勋《幕中冬至书事》: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因战乱或从军而无法享受节日的乐趣,情感表达相似。
  • 王昌龄《出塞》与曹勋《幕中冬至书事》: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因从军而远离家乡的孤独和凄凉,主题相似。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曹勋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