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阳蒙相国对宅因抒怀投献》
时间: 2025-05-21 06:40: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有危亭月有台,平津阁畔好裴回。
虽非宋玉诛茅至,且学王家种竹来。
已得静居从马歇,不堪行色被蝉催。
故园兰菊三千里,旅梦方应校懒回。
白话文翻译
风中有高高的亭子,月下有台阶,
在平津阁旁徘徊真好。
虽然不是宋玉那样的才子,
但我也想像王家那样种竹子。
已经得到了安静的居所从马儿那里歇息,
不堪忍受行路的颜色被蝉声催促。
故乡的兰花和菊花隔着三千里,
在旅途的梦中,似乎也应懒得回头。
注释
- 危亭:高耸的亭子,象征着高远的境界。
- 月有台:指的是月光照耀的地方,寓意优雅的环境。
- 宋玉:西汉时期的著名辞赋家,以辞采华美著称。
- 王家:指王维,他以山水诗闻名,诗中常有竹子意象。
- 静居:指安静的居所。
- 蝉催:蝉鸣声催促行者,形容旅途的烦扰。
- 兰菊:兰花和菊花,象征故乡的清雅与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融,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注重自然景物的描写,常表现出隐逸的情怀和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吴融隐居于岐阳时,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旅途的感慨。
诗歌鉴赏
《岐阳蒙相国对宅因抒怀投献》以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为基础,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故乡的深情。开头两句通过描绘亭台月色,营造出一种优雅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环境的喜爱与珍惜。接下来的两句,诗人自谦未能达到宋玉的才华,但仍旧希望能像王维一样,种植竹子,以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这里不仅是对个人才华的谦逊,更是对自然之美的向往。
在诗的后半部分,吴融表达了在旅途中的不适与思乡之情,“不堪行色被蝉催”生动形象地传达了他对旅途的厌倦和对故土的渴望。最后两句则是对故乡的怀念,三千里的距离让他在梦中也难以回归,表现了深厚的情感。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融合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体现了唐代诗歌“意象与情感”的完美结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有危亭月有台:描绘了一个高耸的亭子和月光照耀的台阶,营造出一种宁静优雅的氛围。
- 平津阁畔好裴回:在平津阁旁徘徊,展现了诗人对此地的喜爱。
- 虽非宋玉诛茅至:自谦不及宋玉的才华,但仍有对美的追求。
- 且学王家种竹来:希望像王维一样种植竹子,寻求内心的宁静。
- 已得静居从马歇:已经在安静的地方居住,体现了隐居生活的理想。
- 不堪行色被蝉催:行路的烦扰和蝉鸣的催促让人感到厌倦。
- 故园兰菊三千里:道出对故乡兰菊的思念,虽远隔千里。
- 旅梦方应校懒回:在旅途的梦中,似乎连回头的力气都没有。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风有危亭,月有台”形成了优美的对称。
- 比喻:将亭台和明月比作理想生活的象征。
- 拟人:蝉声仿佛在催促,使得旅途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人在宁静的环境中思考人生,感慨旅途的艰辛,最终回归对故乡的情感。
意象分析
- 亭台:象征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月光:代表宁静和美好的生活状态。
- 竹子:象征清雅与坚韧。
- 蝉鸣:象征旅途的烦扰与不安。
- 兰菊:代表故乡的美丽与温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高亭和月台象征着什么? a) 旅途的艰辛
b) 宁静优雅的生活环境
c) 对古人才能的羡慕 -
吴融希望像谁一样种竹子? a) 李白
b) 王维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蝉声给人带来什么感觉? a) 宁静
b) 厌倦
c) 愉悦
答案
- b) 宁静优雅的生活环境
- b) 王维
- b) 厌倦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表达隐逸生活的诗篇。
- 李白《月下独酌》:对月光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吴融与王维的诗歌皆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但吴融更注重对故乡的思念,而王维则多描绘自然景色的和谐美。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吴融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