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疏山》
时间: 2025-01-27 03:20: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疏山
(作者:陆游)
我愿匹马飞腾遍九州,如今苦无騕褭与骅骝。
葛陂之龙又难致,兀兀安得忘吾愁。
幸余一事差可喜,云山万里芒鞋底。
曳杖行穿幡冢云,试茶手挹香溪水。
江西山水增怪奇,疏山之名旧所知。
惜哉不见侏儒师,尚想薪水俱空时。
寺门欲近山若拆,老树苍崖含古色。
挂包便住吾岂能,一来要是疏山客。
白话文翻译
我希望骑马驰骋遍游天下,但如今苦于没有良马。
葛陂的神龙也难以到达,心中烦恼又怎么能忘却呢?
幸好还有一件事情可以让我高兴,云山万里,我的草鞋在路上行走。
拄着拐杖穿越幡冢的云雾,尝尝溪水的香味。
江西的山水增添了许多奇妙之处,疏山的名字我早已耳熟能详。
可惜没有见到那位侏儒师,仍然想念那薪水枯竭的时光。
寺门若是靠近山就好了,苍老的树木和高耸的崖壁给人古色古香的感觉。
背着包就停留在这里,我怎么能不来呢?这里本是忠实的疏山客。
注释
- 騕褭与骅骝:古代传说中的名马,象征良驹。
- 葛陂之龙:指葛陂的龙,传说中神龙之地,象征难以抵达的理想。
- 兀兀:心情沉重的样子,形容忧愁。
- 芒鞋:草鞋,象征随意和洒脱的行走。
- 幡冢:古时的墓地,象征历史和记忆。
- 侏儒师:传说中的人物,可能是指某位高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学家和书法家。他一生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创作了大量爱国诗篇,风格豪放,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游疏山》写于陆游晚年,正值南宋时期国力衰微,诗人通过游山的诗句表达了对美好自然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游疏山》是陆游在游历疏山时所作,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的追求。开头两句以“匹马飞腾”展现了诗人豪情壮志,同时也表达了现实的无奈,苦于缺乏良驹,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接着“幸余一事差可喜”,诗人找到了一丝乐趣,在云山万里间行走,足见其对自然的向往与珍惜。
诗中描绘了江西的奇山秀水,勾勒出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而后半部分则流露出对往昔的追念,尤其提到“侏儒师”和“薪水”,引发了对过往生活的深刻思考,充满了人生态度的感慨。
最后,诗人在寺门前停留,古树苍崖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表达了对生活的执着与对自然的归属感。整体而言,诗歌在对自然的描绘中,融入了个人情感,体现出陆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愿匹马飞腾遍九州: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驰骋的理想。
- 如今苦无騕褭与骅骝:现实中的无奈,缺少实现理想的条件。
- 葛陂之龙又难致:对理想的再次强调,象征难以达到的目标。
- 兀兀安得忘吾愁:忧愁难以忘却,渗透出对现实的无奈。
- 幸余一事差可喜:虽有忧愁,但仍有值得高兴的事。
- 云山万里芒鞋底:强调了自然的壮丽和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曳杖行穿幡冢云:描绘了在自然中漫步的情景。
- 试茶手挹香溪水: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亲近。
- 江西山水增怪奇:赞美江西的自然风光和神奇之处。
- 疏山之名旧所知:对疏山的熟悉与情感。
- 惜哉不见侏儒师:感慨未能见到曾经的人物,充满怀旧之情。
- 尚想薪水俱空时:回忆往昔,生活的艰辛。
- 寺门欲近山若拆:渴望能更接近自然。
- 老树苍崖含古色:描绘出古老的自然景观,传达出历史的厚重感。
- 挂包便住吾岂能:表达了诗人对疏山的向往与归属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骑马驰骋”比喻追求理想的渴望。
- 拟人:如“老树苍崖含古色”,使自然景物更具生动性。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故乡的深切眷恋,形成了一种情感共鸣,展现了陆游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深厚文化素养和对人生命题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九州:象征辽阔的天地,表达诗人理想的广阔性。
- 云山:代表自然的壮丽与神秘。
- 芒鞋:象征着随意自在的生活态度。
- 侏儒师:代表理想中的人,传达对过往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陆游在《游疏山》中希望骑什么动物游遍九州?
- A. 马
- B. 驴
- C. 骆驼
- D. 猪
-
诗中提到的“葛陂之龙”象征什么?
- A. 现实的理想
- B. 过往的回忆
- C. 自然的美丽
- D. 人生的无奈
-
诗人对疏山的情感是?
- A. 无所谓
- B. 深切的怀念
- C. 不屑一顾
- D. 恐惧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行》(杜牧): 描绘山水之美,表达对自然的向往。
- 《早发白帝城》(李白): 体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
诗词对比
陆游《游疏山》与李白《庐山谣》对比:
- 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陆游更多地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与历史感,而李白则更强调自然的壮丽与神秘。陆游在游历中流露出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而李白则体现出一种洒脱与豪情,二者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