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鹧鸪 其四 秋闺》

时间: 2025-01-11 04:59:51

山槛晴归漠漠烟。

绿窗红泪冷涓涓。

长疑好事皆虚事,可得潸然是偶然。

兰烛烬,江波连。

当时惆怅不曾眠。

起来自擘纱窗破,病眼开时月正圆。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瑞鹧鸪 其四 秋闺
作者: 董元恺 〔清代〕

山槛晴归漠漠烟。
绿窗红泪冷涓涓。
长疑好事皆虚事,
可得潸然是偶然。
兰烛烬,江波连。
当时惆怅不曾眠。
起来自擘纱窗破,
病眼开时月正圆。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在秋天的闺房中,望着窗外的情景,表达了她的孤独与愁苦。
晴天的山间,烟雾弥漫,显得格外空旷。
窗边的泪水如泉涌,心中冷冷清清。
我总觉得美好的事情都像是虚幻的,
而那些流泪的时刻却似乎是偶然的。
烛光微弱,江水连绵不断。
当时我因惆怅而未曾入睡。
起身撩开纱窗,病眼一睁,月亮正好圆满。

注释:

  • 山槛:山边的栏杆或平台,指山间的美景。
  • 漠漠烟:形容烟雾弥漫,景色朦胧。
  • 绿窗:窗户的颜色,象征着生机与宁静。
  • 红泪:指眼泪,暗示着伤心。
  • 潸然:流泪的样子。
  • 兰烛:指香兰蜡烛,代表孤独的夜晚。
  • 江波:江水的波动,象征时间的流逝。
  • 惆怅:忧愁、烦恼。
  • 纱窗:细致的窗户,象征着隔离与保护。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兰烛”和“江波”都是常见的意象,具有象征意义。兰烛代表了夜晚的孤单与思念,江波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元恺,清代诗人,以细腻的诗风和深刻的情感见长。他的作品多关注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观,常在诗中流露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创作背景:

《瑞鹧鸪 其四 秋闺》创作于清代,反映了女性在秋季的思念与孤独。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内心的情感波动,体现了对爱情的渴望与现实的失落。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夜中女性的孤独与情感的纠结。开篇的“山槛晴归漠漠烟”,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荒凉的氛围,给人一种空旷的感觉。接下来的“绿窗红泪冷涓涓”将情感的低落与环境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深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诗中“长疑好事皆虚事”,流露出对人生美好事物的怀疑,尽管美好的事情常常让人期待,但在孤独的夜晚,这种期待却显得无比虚幻。而“可得潸然是偶然”则表达了对泪水流淌的无奈,似乎在说,眼泪的流出也许只是偶然,无法控制。

最后几句“起来自擘纱窗破,病眼开时月正圆”则将孤独与思念推向高潮,透过窗户望向夜空,看到满月时,心中的悲愁似乎也得到了些许的慰藉。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使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孤独和思念的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槛晴归漠漠烟:晴天的山上,烟雾弥漫,给人一种空旷而宁静的感觉。
  2. 绿窗红泪冷涓涓:窗户是绿色的,泪水如涓涓细流,表现出内心的伤感。
  3. 长疑好事皆虚事:长久以来我怀疑美好的事情都是虚幻的。
  4. 可得潸然是偶然:流泪似乎全是偶然,无法控制。
  5. 兰烛烬,江波连:烛光微弱,江水不断流动,象征着孤独与时间的流逝。
  6. 当时惆怅不曾眠:当时因为忧愁而未曾入睡。
  7. 起来自擘纱窗破:起身撩开纱窗,象征着对外界的渴望。
  8. 病眼开时月正圆:病眼一睁,正好看到圆月,暗示着希望与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红泪”比喻眼泪,形象生动。
  • 对仗:如“兰烛烬,江波连”,形成音韵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了孤独、思念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体现了女性在秋天的多愁善感。

意象分析:

重要意象及解释:

  • :象征着高远与空旷,代表内心的孤独。
  • :象征着内心的隔阂与对外界的渴望。
  • 红泪:象征着伤心与思念。
  • 烛光:象征着孤独的夜晚与希望的微弱。
  • 月亮:象征着圆满与希望,尽管孤独,但仍有美好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山槛晴归漠漠烟”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2. “绿窗红泪冷涓涓”中的“红泪”指的是什么?

    • A. 眼泪
    • B. 血
    • C. 花瓣
    • D. 水珠
  3. 诗中提到的“兰烛”象征着什么?

    • A. 光明
    • B. 孤独
    • C. 喜悦
    • D. 财富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by 杜甫
  • 《秋词》 by 朱熹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秋夕》:同样描绘了秋天的孤独,但更侧重于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反思。
  • 朱熹的《秋词》:更注重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态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歌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