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

时间: 2025-02-04 16:12:31

凭谁妙笔。

横扫素缣三百尺。

天下应无。

此是钱塘湖上图。

(刘泾)

一般奇绝。

云淡天高秋夜月。

费尽丹青。

只这些儿画不成。

(仲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减字木兰花
凭谁妙笔。横扫素缣三百尺。天下应无。此是钱塘湖上图。
刘泾一般奇绝。云淡天高秋夜月。费尽丹青。只这些儿画不成。仲殊

白话文翻译:

凭谁的妙笔能将这幅素缣画卷横扫三百尺?天下应该没有其他画作能与之媲美。这正是钱塘湖上的美丽图景。刘泾的作品真是奇绝,云淡天高,秋夜的月亮明亮无比。即使费尽心血描绘,却也难以画出这幅美景,只能感叹。

注释:

  • 妙笔:形容文学或艺术才能出众的笔。
  • 素缣:指的是素色的丝绸,古代绘画常用的材料。
  • 三百尺:形容画卷的长度,夸张其大。
  • 钱塘湖:指的是杭州的西湖,以其美景著称。
  • 丹青:指绘画,多用以形容艺术创作。
  • 仲殊:历史上著名的画家,代表了高超的绘画技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泾,宋代诗人,擅长诗词,风格独特,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他的诗作常融合细腻的观察与深刻的情感,体现了宋代文人的风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南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诗人身处这样一个文艺复兴的时代,受到自然美景的启发,写下了这首描绘钱塘湖美景的作品,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艺术创作的追求。

诗歌鉴赏:

《减字木兰花》通过描绘钱塘湖的美景,展现了诗人对艺术的渴望与对美的追求。开头用“凭谁妙笔”引入,既是对画家技艺的赞叹,也是对自身创作能力的自省。接着提到的“素缣三百尺”,则通过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画卷的广阔与美丽,显示出湖上风景的瑰丽。

诗中“云淡天高秋夜月”的描写,描绘了清秋夜晚的宁静与优雅,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图景,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后一句“费尽丹青,只这些儿画不成”,流露出诗人对艺术创作的无奈与心痛,尽管内心充满热情,却感到能力的局限,无法完美重现眼前的美丽。

整首诗情感细腻,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艺术创作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凭谁妙笔:开头质问,谁的笔能描绘如此美丽的景色。
  2. 横扫素缣三百尺:赞叹画卷的广阔,意指作品的宏伟。
  3. 天下应无:自信地认为此画无与伦比,独一无二。
  4. 此是钱塘湖上图:明确指出所描绘的对象,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
  5. 刘泾一般奇绝:强调刘泾的作品极具特色,令人惊叹。
  6. 云淡天高秋夜月:描绘宁静的秋夜,营造出清新的气息。
  7. 费尽丹青:表达对绘画的努力与付出。
  8. 只这些儿画不成:感叹自己的创作无法达到理想的境界。

修辞手法:

  • 夸张:如“三百尺”夸大了画卷的规模。
  • 对仗:如“云淡天高”,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艺术创作比作画画,表达了对艺术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自然美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赞美,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局限性与无奈。通过对钱塘湖美景的描绘,诗人传递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艺术的追求。

意象分析:

  • 钱塘湖:象征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 秋夜月:象征清新与孤独,营造出一种淡雅的氛围。
  • 妙笔:象征艺术的追求与才能,反映诗人对创作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素缣”指什么? A. 绢布
    B. 丝绸
    C. 纸张
    D. 布料

  2. “费尽丹青”中的“丹青”指的是什么? A. 诗歌
    B. 绘画
    C. 音乐
    D. 雕刻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战争的思考
    B. 对自然的赞美与对艺术创作的无奈
    C. 对历史的感慨
    D. 对爱情的渴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对,刘泾的《减字木兰花》更加强调对画面的细致描绘与内心感受,而李白则偏向于抒发豪情壮志。两者在意象的选择与情感的表达上各有千秋,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创作理念。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泾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