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资治通鉴呈范淳父学士》

时间: 2025-01-11 20:41:14

通鉴初成赐近臣,不遗疏贱布恩均。

我投淮水五千里,君滞周南二十春。

东观汗青身是梦,西宫削稿事如新。

细思当日修书者,祇有三人今一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赐资治通鉴呈范淳父学士 张舜民 〔宋代〕

通鉴初成赐近臣,不遗疏贱布恩均。 我投淮水五千里,君滞周南二十春。 东观汗青身是梦,西宫削稿事如新。 细思当日修书者,祇有三人今一人。

白话文翻译

《资治通鉴》刚刚完成,皇帝赐给了近臣,不分亲疏贵贱,恩泽均等。 我奔波了五千里来到淮水,而你却在周南滞留了二十个春秋。 在东观编纂史书的日子如同梦境,西宫中删改稿件的事情却历历在新。 仔细回想当初参与修书的人,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了。

注释

  • 通鉴:指《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 近臣:指皇帝身边的亲近臣子。
  • 疏贱:指关系疏远、地位低下的人。
  • 淮水:指淮河,这里可能指作者的行程。
  • 周南:古代地名,这里可能指范淳父所在的地方。
  • 东观:古代藏书和编书的地方。
  • 汗青:指编纂史书。
  • 西宫:古代皇宫的一部分,这里可能指编书的场所。
  • 削稿:指修改稿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舜民,字子厚,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他的诗作多反映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风格质朴。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舜民在得知《资治通鉴》完成后,向范淳父学士表达感慨的作品。诗中反映了作者对编纂史书的艰辛和对同道中人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作者和范淳父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对编纂史书的感慨和对同道中人的怀念。诗中“我投淮水五千里,君滞周南二十春”一句,通过具体的数字和地理名词,形象地描绘了两人不同的生活轨迹和时间流逝的感慨。“东观汗青身是梦,西宫削稿事如新”则进一步通过“梦”和“新”的对比,表达了编纂史书的艰辛和成果的珍贵。最后两句“细思当日修书者,祇有三人今一人”,则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同道中人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通鉴初成赐近臣,不遗疏贱布恩均:《资治通鉴》刚刚完成,皇帝赐给了近臣,不分亲疏贵贱,恩泽均等。
  2. 我投淮水五千里,君滞周南二十春:我奔波了五千里来到淮水,而你却在周南滞留了二十个春秋。
  3. 东观汗青身是梦,西宫削稿事如新:在东观编纂史书的日子如同梦境,西宫中删改稿件的事情却历历在新。
  4. 细思当日修书者,祇有三人今一人:仔细回想当初参与修书的人,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了。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我投淮水五千里”和“君滞周南二十春”的对比,突出了两人不同的境遇。
  • 比喻:“东观汗青身是梦”中,“梦”比喻编纂史书的艰辛和不易。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编纂史书的感慨和对同道中人的怀念。通过对比和比喻,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淮水:象征着作者的行程和奔波。
  • 周南:象征着范淳父的滞留和时间的流逝。
  • 东观:象征着编纂史书的场所和艰辛。
  • 西宫:象征着修改稿件的场所和成果的珍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资治通鉴》是由谁主编的? A. 司马光 B. 张舜民 C. 范淳父 D. 苏轼

  2. 诗中“我投淮水五千里”表达了什么? A. 作者的行程 B. 作者的思念 C. 作者的感慨 D. 作者的决心

  3. 诗中“东观汗青身是梦”中的“梦”比喻什么? A. 编纂史书的艰辛 B. 编纂史书的成果 C. 编纂史书的乐趣 D. 编纂史书的回忆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序言
  • 苏轼的《赤壁赋》

诗词对比

  •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序言中,也表达了对编纂史书的艰辛和对历史的尊重。
  • 苏轼的《赤壁赋》中,通过对比历史和现实的变迁,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资治通鉴》
  • 《宋诗选》
  • 《司马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