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闻蛙声》

时间: 2025-01-11 20:54:40

一夜蛙声不暂停,近如相和远如争。

信知不为官私事,应恨疏萤彻夜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道中闻蛙声 张舜民 〔宋代〕

一夜蛙声不暂停, 近如相和远如争。 信知不为官私事, 应恨疏萤彻夜明。

白话文翻译

整夜蛙声不停歇, 近处的蛙声相互应和,远处的蛙声似在争斗。 确实知道它们不是为了官府或私人的事务, 应该怨恨那些稀疏的萤火虫彻夜明亮。

注释

  • 不暂停:不停歇,连续不断。
  • 相和:相互应和,和谐共鸣。
  • :争斗,竞争。
  • 信知:确实知道。
  • 官私事:官府或私人的事务。
  • 疏萤:稀疏的萤火虫。
  • 彻夜明:整夜明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舜民,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窥见其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其诗风清新自然,善于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景小物抒发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特别是夜晚蛙声的连续不断,以及萤火虫的微光。诗人通过这些自然现象,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超脱世俗的情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蛙声和萤火虫为切入点,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首句“一夜蛙声不暂停”,通过“不暂停”一词,生动地描绘了蛙声的连续不断,给人以强烈的听觉冲击。次句“近如相和远如争”,则进一步以拟人的手法,将蛙声赋予了情感和生命,近处的蛙声和谐共鸣,远处的蛙声似在争斗,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对比。

后两句“信知不为官私事,应恨疏萤彻夜明”,则通过蛙声和萤火虫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蛙声不为官府或私人的事务,而萤火虫的微光却彻夜明亮,诗人通过对这两种自然现象的描绘,抒发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世俗的超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夜蛙声不暂停:首句直接切入主题,通过“不暂停”一词,强调了蛙声的连续不断,给人以强烈的听觉感受。
  2. 近如相和远如争:次句以拟人的手法,将蛙声赋予了情感和生命,近处的蛙声和谐共鸣,远处的蛙声似在争斗,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对比。
  3. 信知不为官私事:第三句通过“信知”一词,表达了诗人对蛙声的深刻理解,蛙声不为官府或私人的事务,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4. 应恨疏萤彻夜明:末句通过蛙声和萤火虫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世俗的超脱。萤火虫的微光彻夜明亮,与蛙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修辞手法

  • 拟人:诗中将蛙声赋予了情感和生命,如“近如相和远如争”,通过拟人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 对比:诗中通过蛙声和萤火虫的对比,形成了鲜明的意象,如“信知不为官私事,应恨疏萤彻夜明”,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蛙声和萤火虫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超脱世俗的情怀。诗人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腻观察,抒发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世俗的超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蛙声:连续不断的蛙声,给人以强烈的听觉感受,象征着自然界的生机和活力。
  • 萤火虫:稀疏的萤火虫,彻夜明亮,与蛙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象征着自然界的神秘和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一夜蛙声不暂停”描绘了什么景象? A. 蛙声连续不断 B. 蛙声时断时续 C. 蛙声偶尔响起 D. 蛙声逐渐消失

  2. 诗中“近如相和远如争”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3. 诗中“信知不为官私事”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A. 官府事务 B. 私人事务 C. 自然现象 D. 社会现象

  4. 诗中“应恨疏萤彻夜明”中的“疏萤”指的是什么? A. 稀疏的萤火虫 B. 密集的萤火虫 C. 明亮的星星 D. 暗淡的星星

答案:1. A 2. B 3. C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鸟鸣涧》:通过鸟鸣和山涧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超脱世俗的情怀。
  • 杜甫《春夜喜雨》:通过春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世俗的超脱。

诗词对比

  • 张舜民《道中闻蛙声》与王维《鸟鸣涧》:两首诗都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超脱世俗的情怀。
  • 张舜民《道中闻蛙声》与杜甫《春夜喜雨》:两首诗都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世俗的超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舜民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张舜民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