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三首 其一》

时间: 2025-01-24 17:46:41

雷霆空霹雳,云雨竟虚无。

炎赫衣流汗,低垂气不苏。

乞为寒水玉,愿作冷秋菰。

何似儿童岁,风凉出舞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雷霆空霹雳,云雨竟虚无。
炎赫衣流汗,低垂气不苏。
乞为寒水玉,愿作冷秋菰。
何似儿童岁,风凉出舞雩。

白话文翻译:

雷声轰鸣,仿佛在空中炸裂,然而云雨却是虚无缥缈。
天气酷热,汗水湿透衣衫,身体萎顿,热气难以舒解。
我渴望那冰冷的水玉,希望能成为那凉爽的秋菰。
与儿童时光相比,现在的风凉,似乎更适合于舞蹈祭祀。

注释:

字词注释:

  • 雷霆:指雷声,象征着暴风雨的来临。
  • 空霹雳:形容雷声在空中震响,传达出一种空旷的感觉。
  • 炎赫:炎热的样子,形容天气的酷热。
  • 乞为:请求成为。
  • 寒水玉:象征清凉的水,期望得到清凉的滋润。
  • 冷秋菰:秋天的菰(芡实),指代清凉的食物。
  • 舞雩:古代祭祀风神的舞蹈,代表着对自然的敬畏和期盼。

典故解析:

此诗中提到的“舞雩”是古代祭风的仪式,表达出对自然的崇拜和对清凉的渴望。诗人通过对比儿童的欢乐与自己在酷暑中的不适,传达出对于美好时光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生于一个士族家庭,经历了安史之乱等动荡,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忧国忧民。

创作背景:

《热三首》是杜甫在炎热夏季所作,反映了他对酷热天气的身心感受,以及对清凉的渴望。此诗作于动乱时期,杜甫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诗中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杜甫的这首《热三首》以其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炎热夏季给人带来的苦恼。开头几句通过“雷霆空霹雳,云雨竟虚无”传达出一种雷声轰鸣却无实质降雨的失落感,表现出自然的无情。接下来“炎赫衣流汗,低垂气不苏”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苦闷,诗人用“衣流汗”形象地描绘了在酷热中不得舒展的身体状态,令人感同身受。

在表达对清凉的渴望时,杜甫提到“乞为寒水玉,愿作冷秋菰”,表现出他渴望脱离酷热的心情。通过“寒水玉”和“冷秋菰”的比喻,诗人渴望的不是简单的气温变化,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凉爽和舒适。

最后的“何似儿童岁,风凉出舞雩”则是对比过去与现在,儿童时代的无忧无虑与现如今的酷热形成鲜明对比,勾起读者的怀旧之情,传达出一种对清凉和快乐的渴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感悟,也有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雷霆空霹雳:描绘夏天的雷声,声势浩大。
  2. 云雨竟虚无:雷声虽响,但未能带来雨水,表现出自然的不如意。
  3. 炎赫衣流汗:由于酷热,衣服湿透,生动展示了酷热对人的影响。
  4. 低垂气不苏:空气沉闷,令人无法舒畅。
  5. 乞为寒水玉:渴望得到清凉的水,象征对清凉的向往。
  6. 愿作冷秋菰:希望能成为秋天的菰,象征凉爽的食物。
  7. 何似儿童岁:回忆儿童时代的快乐,形成对比。
  8. 风凉出舞雩:在风凉的日子里可以舞蹈,表达对快乐时光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寒水玉”与清凉的水相比较,增强了渴望的感受。
  • 对仗:如“衣流汗”与“气不苏”,形成鲜明的对照。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杜甫对酷热的痛苦体验,以及对清凉生活的渴望。诗人通过对比,展示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自然的敬畏,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雷霆:象征力量与威严。
  • 云雨:代表自然的恩赐与失落。
  • 汗水:体现人对于酷热的无奈。
  • 寒水:象征清凉与舒适。
  • 秋菰:代表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舞雩”是指什么?

    • A. 舞蹈
    • B. 祭祀
    • C. 休息
    • D. 游玩
  2. 诗人希望“乞为寒水玉”,表示他想要什么?

    • A. 冷饮
    • B. 清凉的水
    • C. 冷食
    • D. 冰块
  3. 诗中“炎赫衣流汗”反映了怎样的情景?

    • A. 天气寒冷
    • B. 天气炎热
    • C. 大雨滂沱
    • D. 轻风徐来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杜甫的《热三首》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在情感上有着明显的对比。杜甫的诗表达了对酷热的苦恼,而李白则描绘了清晨出发时的轻快与希望。两首诗虽同为自然景象,却反映了诗人不同的情感状态。

参考资料:

  • 《杜甫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