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行》

时间: 2025-01-10 21:50:34

生长在边城,骑射有声名。

召募河源去,长屯都护营。

登山望敌气,间道击胡兵。

十决推雄战,连呼扶汉旌。

云中息刁斗,天上扫搀抢。

坐弄胡笳月,梅花陇水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少年行 徐祯卿 〔明代〕

生长在边城,骑射有声名。 召募河源去,长屯都护营。 登山望敌气,间道击胡兵。 十决推雄战,连呼扶汉旌。 云中息刁斗,天上扫搀抢。 坐弄胡笳月,梅花陇水清。

白话文翻译:

在边疆城市长大,以骑马射箭闻名。 被征召前往河源,长期驻扎在都护营。 登上山峰观察敌情,秘密通道攻击胡人军队。 十次决战推举英勇战斗,连续呼喊支持汉朝旗帜。 在云中停止警戒,在天空中扫除障碍。 坐在月光下弹奏胡笳,梅花和清澈的陇水相伴。

注释:

  • 边城:边疆的城市。
  • 骑射:骑马射箭的技能。
  • 召募:征召士兵。
  • 河源:河流的源头,这里指边疆地区。
  • 长屯:长期驻扎。
  • 都护营:古代边防军队的营地。
  • 敌气:敌人的动向。
  • 间道:秘密通道。
  • 胡兵:指敌对的胡人军队。
  • 十决:多次决战。
  • 推雄战:推崇英勇的战斗。
  • 扶汉旌:支持汉朝的旗帜。
  • 云中:云层之中,比喻高处。
  • 刁斗:古代军中用以传令的器具。
  • 搀抢:障碍物。
  • 胡笳:古代胡人使用的乐器。
  • 梅花:指梅花树。
  • 陇水:河流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祯卿,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以边塞诗为主,描绘边疆生活和战争场景,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边疆少年的成长经历和战斗生涯,反映了明代边疆的军事生活和民族矛盾。通过少年的视角,展现了边疆战士的英勇和对国家的忠诚。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紧凑的结构,展现了边疆少年的英勇形象和对国家的忠诚。诗中,“生长在边城,骑射有声名”一句,既交代了少年的成长环境,又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随后的“召募河源去,长屯都护营”等句,进一步描绘了少年参与边疆防御的情景,展现了他的战斗经历和英勇精神。结尾的“坐弄胡笳月,梅花陇水清”则以宁静的画面,暗示了战争间隙的宁静和对和平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对边疆战士生活的真实写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生长在边城,骑射有声名。”:介绍少年的成长环境和军事才能。
  2. “召募河源去,长屯都护营。”:描述少年被征召到边疆,长期驻扎在军营。
  3. “登山望敌气,间道击胡兵。”:展现少年观察敌情和秘密攻击敌军的情景。
  4. “十决推雄战,连呼扶汉旌。”:强调少年在多次决战中的英勇表现和对汉朝的支持。
  5. “云中息刁斗,天上扫搀抢。”:比喻在高空停止警戒,扫除障碍。
  6. “坐弄胡笳月,梅花陇水清。”:以宁静的画面结束,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中息刁斗,天上扫搀抢”中的“云中”和“天上”比喻高处。
  • 对仗:如“登山望敌气,间道击胡兵”中的“登山”与“间道”,“望敌气”与“击胡兵”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边疆少年的视角,展现了边疆战士的英勇和对国家的忠诚,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反思。

意象分析:

  • 边城:象征边疆的艰苦环境。
  • 骑射:象征军事才能。
  • 河源:象征边疆地区。
  • 都护营:象征军事驻地。
  • 敌气:象征敌人的威胁。
  • 胡兵:象征敌对势力。
  • 胡笳:象征边疆文化。
  • 梅花:象征坚韧和美丽。
  • 陇水:象征边疆的自然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边城”指的是什么? A. 边疆的城市 B. 边境的城堡 C. 边界的城镇 答案:A

  2. “坐弄胡笳月”中的“胡笳”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食物 C. 一种植物 答案:A

  3. 诗中的“十决推雄战”表达了什么? A. 多次决战 B. 十次决定 C. 十次胜利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描绘边疆战士的生活和情感。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登高望远的视角,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怀。

诗词对比:

  • 徐祯卿的《少年行》与王昌龄的《出塞》:两者都描绘了边疆战士的生活,但《少年行》更侧重于个人成长和英勇表现,而《出塞》则更多地反映了边疆的孤独和边防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歌选》
  • 《中国古代边塞诗研究》
  • 《徐祯卿诗集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