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高有感寄怀虞山钱太史》
时间: 2025-01-11 06:10: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登高有感寄怀虞山钱太史
落木萧萧两鬓皤,登高纵览旧关河。
漫嗟鱼服英雄老,烂醉龙山感概多。
千古风流吹帽尽,百年时序插萸过。
石函君已镌名久,有约龙沙共放歌。
白话文翻译:
在这秋风萧瑟的时节,我的两鬓已然发白,登高远望,回想起往日的关河景象。
我不禁感叹,曾经的英雄如今也已年华老去,醉卧龙山,感慨良多。
古往今来的风流人物,尽已被岁月吹散,时光流逝,已是百年,今又插上了艾草。
石函君的名字早已刻在了石碑上,我们约定好在龙沙共唱欢歌。
注释:
- 落木萧萧:秋天落叶纷纷,形容季节的凋零和萧条。
- 两鬓皤:指头发两边已变白,暗示诗人年纪已大。
- 鱼服:鱼服是古代文人的服饰,象征文人风范。
- 烂醉:形容饮酒过量,陶醉其中。
- 千古风流:指历代英雄人物的风采。
- 插萸:指重阳节时插上艾草,寓意长寿。
- 石函君:指历史上有名的朋友或文人,与诗人有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彭幼朔(约1580—1644),明代诗人,生于浙江,擅长山水诗,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重阳节,表达对往昔英雄的追忆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是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九日登高有感寄怀虞山钱太史》通过描绘重阳登高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对逝去岁月的惋惜。诗的开头“落木萧萧两鬓皤”便设定了诗人所处的秋季,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两鬓已白,正是对年老的感慨,令人心生惋惜。
在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漫嗟鱼服英雄老”表达了对曾经英俊风流人物的怀念,暗示着英雄虽曾辉煌,但终究难逃岁月的侵蚀。接着“烂醉龙山感概多”则描写了诗人饮酒后的惬意与忧伤,酒后感慨万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复杂情感。
“千古风流吹帽尽”一句,既有对历史风流人物的追忆,也隐含着时间无情,风流人物终将消逝的无奈。最后,“石函君已镌名久”则提到与朋友的约定,展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与渴望。
整首诗情感深邃,结构严谨,既有对个人生命的反思,也对历史的感慨,体现了彭幼朔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落木萧萧两鬓皤:秋风中落叶纷飞,诗人的两鬓已然发白,暗示年华已逝。
- 登高纵览旧关河:登高远望,回想起以往的河山,体现了怀旧情怀。
- 漫嗟鱼服英雄老:感叹曾经的英雄如今已老,表现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 烂醉龙山感概多:饮酒后在龙山,心中感慨颇多,表现对生活的感慨。
- 千古风流吹帽尽:古代风流人物已散去,感叹岁月的无情。
- 百年时序插萸过:时间流逝,重阳时节已至,表现对时间的感慨。
- 石函君已镌名久:提到与友人刻名于碑,表达对友谊的珍重。
- 有约龙沙共放歌:约定在龙沙共唱,体现对未来的期待与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落木萧萧”和“百年时序”,形成对比。
- 比喻:将时间比作风流人物的消逝,富有哲理。
- 拟人:风流被形象化,增加了情感的厚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交织,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往昔的怀念,以及对友谊的珍视,体现了人对生命短暂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落木:象征生命的衰败与秋天的凋零。
- 鬓皤:体现个人的年老与经历。
- 鱼服:代表文人的风范与气度。
- 龙山:可能象征着高雅的生活与理想的追求。
- 石函:象征友谊的长久与铭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落木”象征什么?
A. 春天的生机
B. 秋天的凋零
C. 夏天的繁茂
D. 冬天的寒冷 -
“千古风流吹帽尽”中的“风流”指的是什么?
A. 风的流动
B. 历代的英雄人物
C. 自然的景象
D. 酒的清香 -
诗人想与“石函君”一起做什么?
A. 一起登高
B. 一起饮酒
C. 一起放歌
D. 一起画画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在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诗人同样表达对亲友的思念与重阳节的感慨,而彭幼朔的诗则更加强调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沉淀。两首诗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意象与情感表达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彭幼朔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明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