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新辟邑城》

时间: 2025-01-10 19:30:23

王事驰驱羡独贤,屡逢盘错不辞坚。

齐中城迹樊侯再,许下田功都尉先。

闾里共瞻新邑宰,簪裾原是旧家传。

异时人比河阳县,只说栽桃自记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新辟邑城
王事驰驱羡独贤,屡逢盘错不辞坚。
齐中城迹樊侯再,许下田功都尉先。
闾里共瞻新邑宰,簪裾原是旧家传。
异时人比河阳县,只说栽桃自记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新开辟的邑城,诗人通过描写对城镇建设的期待与感慨,表露出对人才的羡慕和对家乡的深厚情感。第一句提到王公贵族的事迹,表现出对贤能之士的钦佩;接着,诗人提到面对重重困难仍然坚定不移;然后提及齐中城的历史遗迹,暗示对过去的追忆;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对新任邑宰的期待,同时也反映了家族传承的意义。

注释:

  • 王事:指的是王朝的政务。
  • 驰驱:快速奔赴,这里形容政务繁忙。
  • 屡逢盘错:多次遇到复杂的情形。
  • 齐中城迹:指的是齐国的城池遗址。
  • 樊侯:历史上的一个人物名,可能是指某位有名的地方官。
  • 田功:指耕种的功绩。
  • 都尉: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地方治安。
  • 闾里:村落,表示乡里乡亲。
  • 簪裾:古代文人所佩戴的装饰,象征地位和身份。
  • 河阳县:可能指某个历史上有名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黎新,明代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著称。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婉约,常常融合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明代社会变革之际,随着新城镇的兴起,诗人以此表达对新生活的期待与对变革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咏新辟邑城》在形式上体现了古诗的对仗工整,内容上则深入探讨了新城发展的意义与价值。诗人通过描写新开辟的邑城,反映了对家乡的热爱与对未来的展望。开头部分提到的“王事驰驱羡独贤”,不仅表现了对贤能之士的崇敬,也暗示了社会对人才的渴求。接下来的“屡逢盘错不辞坚”,则展现了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而“齐中城迹樊侯再”则引发了人们对历史的追溯,诗人借此表达对传统的敬重。最后两句更是将目光聚焦到新任邑宰的身上,强调了家族传承的重要性,表现了对新政权的期待。整首诗在情感上既有对过往的缅怀,也有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根基与对社会的关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王事驰驱羡独贤:强调王朝的事务繁忙,诗人对贤能之士的羡慕。
    • 屡逢盘错不辞坚:面对复杂的局势,诗人选择坚持不懈,展示了勇气与决心。
    • 齐中城迹樊侯再:通过提及历史,表现了对传统的尊重与对历史的反思。
    • 许下田功都尉先:描绘新任官员的期许,反映出对新治理的期待。
    • 闾里共瞻新邑宰:乡亲们共同注视新任邑宰,体现出集体的热切期盼。
    • 簪裾原是旧家传:突出了家族的传承与文化延续的重要性。
    • 异时人比河阳县:借助历史名城,表现出对人才的渴望与比较。
    • 只说栽桃自记年:最后一句则以桃树比喻,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珍贵。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使语言更具韵律感。
    • 比喻:通过“栽桃”引申出时间与历史的关系,寓意深远。
    • 象征:用“簪裾”象征身份与地位,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围绕着对新城发展的期待与对人才的渴望展开,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社会进步的美好期盼。

意象分析:

  • 新邑城: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与希望的寄托。
  • 王事:代表政务与社会治理,体现出对社会秩序的关注。
  • 桃树: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对美好记忆的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王事”指的是什么?

    • A. 王朝的政务
    • B. 个人的事物
    • C. 家族的事务
  2. “屡逢盘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 A. 放弃
    • B. 坚持
    • C. 犹豫
  3. 诗中提到的“河阳县”有何象征意义?

    • A. 历史名城
    • B. 新兴城市
    • C. 农村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by 杜甫:同样表达对故国和社会变迁的感慨。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反映历史的流转与个人的情感。

诗词对比

  • 《春望》:两首诗都表现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未来的期望,但《春望》更为直接而沉重,而《咏新辟邑城》则更为温和与积极。
  • 《夜泊牛渚怀古》:同样涉及历史,但《夜泊牛渚》更加强调个人情感的沉重,反映出诗人对历史的无奈与感慨。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历史名城与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