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洞庭翠峰
作者: 释元肇〔宋代〕
峰点浮螺翠,遥波界玉田。
云中听鸡犬,路入趁渔船。
浓淡霜天晓,青黄橘户烟。
寺因明觉住,清响有人传。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翠绿的山峰宛如浮动的螺旋,远处的波浪与田野相接。云间传来鸡犬的叫声,山路通向渔船。晨曦中霜色浓淡交错,青黄的橘子树在烟雾中显得朦胧。寺庙因明觉而安住,清脆的声音从中传出,仿佛有人在传教。
注释:
字词注释:
- 峰点:山峰的尖顶,形容山峰如同点缀。
- 浮螺翠:形容青翠如同浮动的螺壳。
- 遥波:远处的波浪。
- 鸡犬:指家禽家畜,常用于描写乡村生活的气息。
- 浓淡霜天晓:形容清晨霜气的浓淡变化。
- 青黄橘户烟:描绘橘子树的颜色以及烟雾缭绕的情境。
- 寺因明觉住:寺庙因明觉而安住,明觉是指明白觉悟。
- 清响有人传:清脆的声音传来,似有僧人在唤传。
典故解析:
- “明觉”可理解为对世事的觉悟,反映了佛教的思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元肇是宋代的一位高僧,其诗作多反映自然风光与佛教哲理。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以自然为背景,表达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创作背景:
《洞庭翠峰》创作于元肇在洞庭湖一带隐居时,周围的自然景色与宁静的生活让他产生了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感悟,因此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鉴赏:
《洞庭翠峰》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与人文思考的诗作。诗中描绘的洞庭湖景色如画,山峰、波浪、鸡犬的叫声,都展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赞美。诗的开头“峰点浮螺翠”,以形象的比喻勾勒出山峰的青翠,令人感受到一种清新脱俗的美感。接着“遥波界玉田”,将湖水与田野的交融描绘得淋漓尽致,展现出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通过“云中听鸡犬,路入趁渔船”表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田园气息,渔船的出现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仿佛能听到渔夫的歌唱,感受到生活的气息。最后两句“寺因明觉住,清响有人传”则引入了佛教的哲理,揭示了人们在自然中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觉悟。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风光,而且融入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表现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情感基调。诗人在自然中找到了内心的安宁,这种情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峰点浮螺翠:山峰如浮动的螺壳,形象生动,色彩鲜明,展现出自然的美。
- 遥波界玉田:远方的波浪与田野相接,展现出一种辽阔的空间感。
- 云中听鸡犬:在云雾中隐约听到鸡犬声,体现乡村的生活气息。
- 路入趁渔船:山路通向渔船,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
- 浓淡霜天晓:清晨霜气的浓淡变化,表现出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变化。
- 青黄橘户烟:橘子树的青黄与烟雾相映,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 寺因明觉住:寺庙因明觉而安住,传达了对内心安宁的追求。
- 清响有人传:清脆的声音仿佛有人在传教,暗示了心灵的觉悟与传播。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峰点浮螺翠”,将山峰比作螺壳,生动形象。
- 对仗:如“浓淡霜天晓,青黄橘户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物如山、波、鸡犬等,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田园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洞庭湖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峰:象征着高远与清新,代表自然的雄伟。
- 波:象征流动与变化,体现自然的动态美。
- 鸡犬:象征乡村的生活气息,体现人间的温暖与亲切。
- 寺:象征着心灵的归宿与觉悟,反映了佛教文化的影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峰点浮螺翠”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 湖面
B) 山峰
C) 渔船
D) 橘子树 -
“遥波界玉田”中的“玉田”指的是什么?
A) 美丽的田野
B) 玉石
C) 渔船
D) 山峰 -
诗中提到的“清响有人传”意味着什么?
A) 鸟叫
B) 钟声
C) 僧人在传教
D) 渔船的声音
答案:
- B) 山峰
- A) 美丽的田野
- C) 僧人在传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与释元肇的《洞庭翠峰》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杜甫侧重于人生的感慨,而释元肇则更多地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本诗在意境上相似,均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但王维更强调秋天的萧瑟之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宋代诗人研究》
- 《佛教诗歌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