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纸鸢》

时间: 2025-01-27 03:37:11

回首江乡记昔年,春风一线引飞鸢。

乍看霁色三山地,却放秋光九月天。

几处儿童喧海畔,满空鱼鸟透云边。

旁人莫笑凌霄晚,万里扶摇正洒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回首江乡记昔年,
春风一线引飞鸢。
乍看霁色三山地,
却放秋光九月天。
几处儿童喧海畔,
满空鱼鸟透云边。
旁人莫笑凌霄晚,
万里扶摇正洒然。

白话文翻译:

回顾江乡往年的情景,
春风轻拂,引起了风筝飞翔。
偶尔看到晴空映衬着三座山,
却又让人感受到九月的秋光。
几处孩子在海边嬉闹,
天空中满是飞翔的鱼鸟。
旁人不要笑我放飞得晚,
万里高空正是我洒脱的时刻。

注释:

  • 回首:回顾,回想。
  • 江乡:江边的乡村,指诗人所生活的地方。
  • 引飞鸢:引导风筝飞起。
  • 乍看:突然看到,初看。
  • 霁色:雨后晴朗的天空。
  • 秋光:秋天的阳光。
  • 儿童:小孩子。
  • 喧海畔:海边喧闹。
  • 满空鱼鸟:天空中飞翔的鱼和鸟,形容生动的景象。
  • 旁人:其他人。
  • 凌霄:高空。
  • 扶摇:扶摇直上,形容高飞。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引用具体的历史典故,但其中“飞鸢”可以联系到古代的放风筝习俗,风筝在古代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有着放飞梦想、寄托情感的象征意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性诚,清代诗人,生于江南,注重自然景观的描写和人生哲理的探讨。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秋之际,春天是放风筝的好时节,诗人通过描绘孩童放风筝的场景,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以及对于自由飞翔的向往。

诗歌鉴赏:

《放纸鸢》是一首描绘春天放风筝情景的诗,展现了诗人在自然中对往日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感慨。开篇“回首江乡记昔年”,诗人通过回顾过去,点出了对故乡的深情。春风的轻拂引导着风筝的飞起,象征着自由与快乐。

接着,诗人转向眼前的景象,“乍看霁色三山地”,晴朗的天空与远方的山峦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清新之感。然而,诗人又指出“却放秋光九月天”,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短暂与秋天的成熟,暗含时间流逝的哲思。

在接下来的描写中,几处儿童在海边嬉闹,展现了生动活泼的场景,与前面的沉思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诗人对童年欢乐的珍视。最后两句“旁人莫笑凌霄晚,万里扶摇正洒然”,诗人自信地表示,无论外界的评价如何,他依然追求高远的理想,体现出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儿童嬉戏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童年以及人生理想的深刻思考,形成了一幅春日放风筝的美丽画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回首江乡记昔年:诗人回忆起自己在江乡的往事,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2. 春风一线引飞鸢:春风轻轻吹动,带动风筝飞起,意象生动。
  3. 乍看霁色三山地:初看晴朗的天空和远方的三座山,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4. 却放秋光九月天:却又让人感受到九月的秋光,暗示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
  5. 几处儿童喧海畔:几处孩子在海边嬉闹,展现生动的日常生活。
  6. 满空鱼鸟透云边:天空中飞翔的鱼鸟,形象而富有生机。
  7. 旁人莫笑凌霄晚:劝诫他人不要嘲笑自己放飞得晚,表达个人的坚定。
  8. 万里扶摇正洒然:在万里高空中,诗人感慨洒脱,表达追求理想的豪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风与飞鸢相联系,形象生动。
  • 对仗:如“乍看霁色”与“却放秋光”形成对比,增强韵律感。
  • 拟人:在“满空鱼鸟透云边”中,赋予鱼鸟以生命的活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与孩童嬉戏的场景,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理想的追求,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春风:象征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2. 飞鸢:代表自由、梦想与童年。
  3. 三山:象征稳重与自然的壮丽。
  4. 儿童:象征纯真与快乐。
  5. 鱼鸟:象征生机勃勃的自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回首江乡记昔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故乡的怀念
    C. 对未来的憧憬
    D. 对时间的无奈

  2. “乍看霁色三山地”中“霁色”指的是什么?
    A. 春天的阳光
    B. 雨后晴朗的天空
    C. 秋天的落日
    D. 夏天的暴雨

  3. 诗人劝诫旁人不要嘲笑自己的哪种行为?
    A. 放风筝
    B. 追梦
    C. 旅行
    D. 写诗

答案: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 杜甫
  • 《放风筝》- 现代诗作

诗词对比:

对比吴性诚的《放纸鸢》和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吴性诚更侧重于日常生活的温情与对自由的追求,而李白则更强调个体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壮丽。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选集》
  • 《古诗词解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