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夏夜有作
作者:朱淑真
暑夕炎蒸著摸人,
移床借月卧中庭。
更深露下衣襟冷,
梦到阳台不奈醒。
白话文翻译:
在炎热的夏夜,热气蒸腾得令人难以忍受,
我将床移到月光下,躺在庭院中休息。
夜深时露水滴落,衣襟变得冰冷,
梦中来到阳台,却无奈被惊醒。
注释:
字词注释:
- 暑夕:炎热的夏夜。
- 炎蒸:热气蒸腾,形容闷热。
- 移床:将床搬到别处。
- 借月:借助月光,暗示在月光下休息。
- 更深:夜更深,指夜晚更晚的时候。
- 露下:露水开始落下。
- 不奈醒:无法控制地醒来。
典故解析:
- 该诗没有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通过描写夏夜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夏夜的感受和心境,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淑真(约生于公元 1080 年前后),是宋代女诗人,因其才华出众和对生活细腻的观察而受到后世推崇。她的作品往往融入个人情感,饱含女性视角,表现出对爱情和生活的独特理解。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和个人情感交织,使得诗人常常在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间挣扎。夏夜的描写既是对自然的感受,也是对内心情感的抒发。
诗歌鉴赏:
《夏夜有作》是一首描绘夏季夜晚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感受与内心情感的交织。首句“暑夕炎蒸著摸人”,直接描绘出盛夏夜晚的闷热,让人感到压迫与不适。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将床移至庭院,借助月光来缓解酷热,体现了对自然美的向往与依赖。
诗中的“更深露下衣襟冷”一语,展现了夜深人静中,环境的变化,露水带来的寒意仿佛在提醒着人们即使在炎热的夏夜,也有时刻需要警醒的冷静。最后一句“梦到阳台不奈醒”,则将梦境与现实相互交织,表现出一种无奈的孤独感,令人感同身受。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简洁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夏夜的生动感受,蕴含着对生活的思考与内心的挣扎。诗人在这静谧的夏夜中,既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又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忧愁,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暑夕炎蒸著摸人:描绘出炎热的夏夜,热气困扰着人,展现出一种难以忍受的感觉。
- 移床借月卧中庭:诗人为了躲避酷热,将床移到庭院中,借着月光来休息,表现出对自然的依赖。
- 更深露下衣襟冷:夜深时分,露水开始降落,衣服被湿露浸透,突显出夏夜的变化与带来的凉意。
- 梦到阳台不奈醒:梦中来到阳台,却被醒来所打断,表达了诗人对梦境的向往和现实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炎蒸”比喻夏夜的热气,使读者感受到强烈的气候特征。
- 拟人:将“露下”赋予动态,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变化。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在描绘夏夜美景的同时,流露出对孤独与无奈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夏夜:象征热烈与生命的气息,同时也暗示了孤独与思考的空间。
- 月光:寓意宁静与清幽,提供了一种逃避酷热的方式。
- 露水:象征着清凉与新生,带来了一种短暂的慰藉,但又暗示着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哪个季节的夜晚?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诗中“移床借月”主要是为了什么?
- A. 寻找朋友
- B. 躲避酷热
- C. 观看星星
- D. 读书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无奈
- C. 愤怒
- D. 兴奋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同样描绘夜晚的孤独与思考。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以月光为背景,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朱淑真 vs 李白:朱淑真的《夏夜有作》细腻而柔情,李白的《夜泊牛津》则更显豪放与洒脱,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朱淑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