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伯初学士赴北京机宜》

时间: 2025-02-04 15:50:23

丈夫志气盖棺定,自有雄图系重轻。

去路不能无感旧,到官争忍便忘情。

闲时语话贵精密,先事经营在太平。

谁谓御戎无上策,伐人谋处不须兵。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王伯初学士赴北京机宜 邵雍 〔宋代〕

丈夫志气盖棺定,自有雄图系重轻。 去路不能无感旧,到官争忍便忘情。 闲时语话贵精密,先事经营在太平。 谁谓御戎无上策,伐人谋处不须兵。

白话文翻译:

大丈夫的志气,直到生命终结才能确定,自然有宏伟的计划来决定轻重。 离开的路上不可能不感慨旧事,到任后怎能轻易忘记情感。 闲暇时的对话贵在精密,事先的规划在太平时期进行。 谁说抵御外敌没有上策,在谋划攻击他人时不需要动用兵力。

注释:

  • 盖棺定:比喻人的一生到死才能下定论。
  • 雄图:宏伟的计划或志向。
  • 重轻:指事物的轻重缓急。
  • 感旧:怀念过去的事情。
  • 争忍:怎能忍心。
  • 语话:谈话。
  • 贵精密:重视细致周密。
  • 先事经营:事先的规划和准备。
  • 御戎:抵御外敌。
  • 伐人谋处:谋划攻击他人。
  • 不须兵:不需要动用武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安乐先生,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多表现哲理和人生感悟,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此诗是邵雍送别王伯初学士赴北京任职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前程的祝愿和对离别的不舍。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王伯初学士即将赴北京任职时,邵雍为其送行所作。诗中既表达了对友人前程的祝愿,也流露出对离别的不舍和对友人未来的关切。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通过对“丈夫志气”和“雄图”的赞美,表达了对友人前程的祝愿。诗中“去路不能无感旧”一句,流露出对离别的不舍和对过往的怀念。后两句则强调了在太平时期的事先规划和精密谋划的重要性,以及在处理国家大事时智慧和策略的重要性。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邵雍诗歌的典型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丈夫志气盖棺定”:开篇即强调大丈夫的志气,直到生命终结才能确定,显示出对友人坚定志向的赞赏。
  2. “自有雄图系重轻”:接着指出友人自然有宏伟的计划来决定事物的轻重缓急,表达了对友人能力的信任。
  3. “去路不能无感旧”:离别之际,不可能不怀念过去的事情,流露出对离别的不舍。
  4. “到官争忍便忘情”:到任后怎能轻易忘记情感,表达了对友人未来的关切。
  5. “闲时语话贵精密”:闲暇时的对话贵在细致周密,强调了精密谋划的重要性。
  6. “先事经营在太平”:事先的规划在太平时期进行,指出在和平时期做好准备的重要性。
  7. “谁谓御戎无上策”:谁说抵御外敌没有上策,强调智慧和策略的重要性。
  8. “伐人谋处不须兵”:在谋划攻击他人时不需要动用兵力,强调智谋胜于武力。

修辞手法:

  • 比喻:“丈夫志气盖棺定”中,“盖棺定”比喻人的一生到死才能下定论。
  • 对仗:“去路不能无感旧,到官争忍便忘情”中,“去路”与“到官”,“感旧”与“忘情”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送别和对友人前程的祝愿,同时强调了在太平时期的事先规划和精密谋划的重要性,以及在处理国家大事时智慧和策略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丈夫志气”:象征坚定不移的志向。
  • “雄图”:象征宏伟的计划和志向。
  • “感旧”:象征对过去的怀念和不舍。
  • “太平”:象征和平时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丈夫志气盖棺定”中的“盖棺定”比喻什么? A. 人的一生到死才能下定论 B. 人的一生到死才能确定志向 C. 人的一生到死才能确定计划 D. 人的一生到死才能确定轻重 答案:A

  2. 诗中“谁谓御戎无上策”表达了什么观点? A. 抵御外敌没有上策 B. 抵御外敌有上策 C. 抵御外敌不需要兵力 D. 抵御外敌需要智慧和策略 答案: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送别》:表达了送别时的深情和对友人前程的祝愿。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表达了怀旧之情和对过往的怀念。

诗词对比:

  • 邵雍的《送王伯初学士赴北京机宜》与王安石的《送别》都表达了送别时的深情和对友人前程的祝愿,但邵雍的诗更强调了智慧和策略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邵雍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邵雍诗歌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