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并吞六国独称雄,经籍灰飞烈焰中。
书外有书焚不尽,一篇圯上汉成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在历史上,秦国兼并了六个国家,独自称雄于天下。然而,许多历史典籍在战火中化为灰烬。即使书籍被焚烧得无影无踪,仍有一些书籍的内容无法完全消失。最终,汉朝的成功是在一个破败的环境中实现的。
注释:
- 并吞:指吞并、兼并。
- 称雄:指在某个领域中居于最强的位置。
- 经籍:指古代的经典书籍和文献。
- 灰飞烈焰:比喻历史的毁灭和战火的猛烈。
- 书外有书:指有些书籍虽然被焚毁,但其内容仍在。
- 圯:指桥边或路边的地方。
- 汉成功:指汉朝的建立和成功。
典故解析:
- 六国:指战国时期的六个国家(齐、楚、燕、韩、赵、魏),秦国的兼并代表了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 汉成功:提到汉朝的崛起,背景为秦朝灭亡后的历史变迁,汉高祖刘邦在一片废墟中建立了汉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庚,字镇和,号又岘,南宋时期的诗人,诗风清新,擅长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北方金、辽的威胁与南方的动乱,使得诗人感慨历史的无常与文化的脆弱。
诗歌鉴赏:
《读秦纪》通过对秦国历史的回顾,揭示了历史的无情和文化的脆弱。诗中开头的“并吞六国独称雄”一语,概括了秦国的强大与霸权,表现出对历史的冷静观察。随即转入“经籍灰飞烈焰中”,展现出文化的毁灭与历史的悲哀,强调了战争对文化的摧残。接下来的“书外有书焚不尽”,则巧妙地表达了即使在极端的环境下,某些文化的精髓依然能够延续下来,给人以希望。最后一句“一篇圯上汉成功”则将视角转向汉朝,象征着在废墟中重生的希望,表现出对新生事物的期待。全诗在悲壮中透出一丝希望,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对文化传承的关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述秦国的强大和对其他国家的兼并。
- 第二联:表现出对历史文化的悲痛,历史文献在战争中被毁灭的现实。
- 第三联:尽管有些书籍被焚烧,但其精神依然存在。
- 第四联:暗示汉朝在艰难环境中重新崛起,象征希望。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并吞六国”与“经籍灰飞”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将历史的毁灭比作“灰飞烈焰”,突显了文化的脆弱。
-
主题思想:全诗探讨了历史的无情与文化的延续,传达出一种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 六国:象征着历史的纷争和权力的更迭,代表了文化与政治的斗争。
- 灰飞烈焰:象征着战争带来的文化毁灭,描绘出历史的悲惨。
- 书外有书:象征着文化的持久性和生命力。
- 圯上:象征着新的开始、重生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秦国兼并了多少个国家?
- A. 四个
- B. 六个
- C. 五个
-
诗中提到的“经籍灰飞烈焰中”主要反映了什么?
- A. 文化繁荣
- B. 战争对文化的毁灭
- C. 书籍的丰富
-
汉朝的成功是在什么环境中实现的?
- A. 富饶的土地上
- B. 破败的环境中
- C. 和谐的社会中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反映了历史的动荡与文化的悲哀,但更注重个人的情感与国破家亡的哀愁。
- 李白《将进酒》:表现了对人生的豪放与对名利的追求,风格明显不同,但主题都涉及历史与文化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