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茅亦山秋夜感怀》

时间: 2025-01-27 03:19:59

老来吟拙自知羞,好景无诗未易酬。

湖海愁看今夜月,功名虚度十年秋。

清光偏照虑仝屋,孤影自登王粲楼。

我欲乘风蟾窟去,安能与世人沉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老来吟拙自知羞,好景无诗未易酬。
湖海愁看今夜月,功名虚度十年秋。
清光偏照虑仝屋,孤影自登王粲楼。
我欲乘风蟾窟去,安能与世人沉浮。

白话文翻译:

老了,知道自己写得拙劣而感到羞愧,面对美好的景色却没有诗可以表达,难以报答这优美的情景。今晚的明月在湖海上让我感到愁苦,十年的功名却在秋天虚度而去。清辉恰好照在我忧虑的房屋上,孤独的身影自登王粲的楼阁。我想乘风前往月宫,怎能与世间的人沉浮不定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吟拙:吟唱拙劣,指自己诗词水平低。
  • :回报,报答。
  • 湖海:指广阔的水面,象征孤独与愁苦。
  • 功名:指科举功名,成就。
  • 虚度:空耗时间,未能有所成就。
  • 清光:明亮的月光。
  • 虑仝屋:忧虑的房屋,指自己所居住的地方。
  • 孤影:孤独的身影。
  • 王粲楼:指王粲所登的楼,象征高处的孤独。
  • 蟾窟:月亮的宫殿,传说中的神仙居所。

典故解析:
“王粲楼”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诗人王粲,代表了文学才子,具有高雅的意境。而“乘风蟾窟”则借用了古代神话传说的意象,表达了诗人渴望超脱尘世的愿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庚,字仲华,号景舫,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风格多变,兼具豪放与细腻。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作者老年,反映了他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在经历了十年科举生涯的磨砺后,诗人感到对功名的追求并未带来实质的满足,反而更加思考人生的真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篇流露出一种深沉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经历的反思与对现实的无奈。开头两句以“吟拙”自谦,直接揭示了诗人的自我认知,既有对自己才华的羞愧,也透露出对美好景色无法用诗歌表达的遗憾。接下来的“湖海愁看今夜月”,夜色下的湖海与明月映衬出诗人的孤独与愁苦,进一步加深了情感的共鸣。诗中“功名虚度十年秋”,不仅是对个人成就的自省,也是一种对社会浮华的批判。在这段人生旅程中,诗人感受到的并非是荣华,而是空虚与失落。

接着,诗人描绘了清光照射下的孤影,进一步强调了孤独的主题。“我欲乘风蟾窟去”则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对现实的逃避,表现出一种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世俗沉浮的不屑。这种矛盾的心理在整首诗中反复交织,使得作品在情感上更加丰富和深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老来吟拙自知羞”:年纪大了,知道自己的诗写得不好,感到羞愧。
  • “好景无诗未易酬”:面对美好的景色,却没有诗可写,难以报答这份美好。
  • “湖海愁看今夜月”:在湖海之上,今晚的明月让我感到忧愁。
  • “功名虚度十年秋”:十年追逐功名,却是虚度光阴。
  • “清光偏照虑仝屋”:明月的光照在我充满愁苦的屋子里。
  • “孤影自登王粲楼”:孤独的身影我独自登上王粲的楼阁。
  • “我欲乘风蟾窟去”:我想乘风前往月亮的宫殿。
  • “安能与世人沉浮”:怎么能和世间的人一同沉浮呢?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湖海愁看今夜月”中,将明月比作忧愁的象征。
  • 对仗:如“老来吟拙自知羞”和“好景无诗未易酬”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象征:蟾窟象征理想与超脱,体现了诗人的愿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体现了孤独、失落和对自由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月:象征孤独与思乡之情。
  • 湖海:象征广阔与愁苦。
  • 孤影:表现诗人的孤独境遇。
  • 蟾窟:象征理想与超脱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吟拙”指的是诗人对自己诗歌水平的态度,正确吗?(A.正确 B.错误)
  2. “湖海愁看今夜月”中的“湖海”象征什么?(A.美好景色 B.广阔的愁苦)
  3. “我欲乘风蟾窟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A.对功名的追求 B.对自由的渴望)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对月的思考与孤独感。
  • 杜甫《登高》:反映了诗人对人生苦难的感慨。

诗词对比:

  • 黄庚与李白在对月的描绘上有相似之处,李白的豪放与黄庚的沉思形成对比,前者追求的是一种洒脱的自由,后者则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 杜甫的《登高》则在表现孤独感上更加直接,诗人面临的社会动荡与个人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 《黄庚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