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成》

时间: 2025-01-27 03:29:36

渊明觉是新愁少,伯玉知非旧恨多。

毕竟是非皆一梦,百年梦醒事如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偶成
作者: 黄庚 〔宋代〕

渊明觉是新愁少,
伯玉知非旧恨多。
毕竟是非皆一梦,
百年梦醒事如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烦恼与旧恨的思考。陶渊明感到新的忧愁已不多,王伯玉却知道旧日的仇恨并不多。归根结底,世间的恩怨都是一场梦,百年之后,梦醒了,事情又将如何呢?


注释:

  • 渊明:指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以隐逸生活和田园诗闻名。
  • 伯玉:指王伯玉,可能是指王维之类的文人,强调对旧恨的认识。
  • 毕竟是非皆一梦:指世间的一切恩怨情仇其实都是虚幻的,最终都会随时间消散。
  • 百年梦醒:暗示人生的短暂与无常,梦醒之后的一切又会是怎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庚,宋代诗人,以词风清新有趣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自然风光,常融入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黄庚的晚年,背景可能与他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过往经历的总结有关。诗中提到的陶渊明和王伯玉代表了对生活态度的不同理解。


诗歌鉴赏:

《偶成》是一首充满哲理思考的诗。诗人在诗中通过对陶渊明与王伯玉的对比,表现了对忧愁与仇恨的不同看法。陶渊明作为隐士,选择了远离世俗,心中愁苦已然不多,反映了他对生活的一种超然态度。而王伯玉则提醒我们,旧恨并未真正消除,似乎更倾向于对过往的反思与执念。

在最后两句中,诗人将一切世俗的恩怨视作梦幻,提醒人们要看淡人生的起伏与纷争。诗中“百年梦醒事如何”这一句,既是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也是对未来不可知的思考。整体看,这首诗在简练的文字中蕴含了深刻的哲思,促使读者反思自我与人生的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渊明觉是新愁少:陶渊明觉得新的忧愁已经不多,透露出一种淡然的心态。
  2. 伯玉知非旧恨多:王伯玉明白旧日的仇恨并不算多,暗示对过去的释怀。
  3. 毕竟是非皆一梦:一切恩怨其实都是虚幻的,强调了人生的无常与虚幻。
  4. 百年梦醒事如何:在时间的流逝中,醒来后又该如何面对现实,发人深省。

修辞手法

  • 对比:对陶渊明与王伯玉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深化主题。
  • 比喻:将人生的恩怨比作梦,暗示其虚幻与短暂。
  • 反问:最后一句以反问形式提出,增强了思考的深度。

主题思想:全诗探讨了人生中的烦恼与仇恨的本质,鼓励人们以超然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恩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渊明:象征隐逸与超然,代表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 伯玉:代表对过去情感的反思,象征世俗的牵绊。
  • :象征虚幻与无常,传达出对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渊明在诗中感到什么?

    • A. 新愁多
    • B. 新愁少
    • C. 旧恨多
    • D. 旧恨少
  2. “毕竟是非皆一梦”中的“梦”指的是什么?

    • A. 实体的梦
    • B. 人生的虚幻
    • C. 现实生活
    • D. 旧恨
  3. 诗中提到的“百年梦醒”意味着什么?

    • A. 人生的长久
    • B. 对现实的思考
    • C. 旧恨的持续
    • D. 人生的虚幻与短暂

答案

  1. B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系列诗作,探讨隐逸与人生哲学。
  • 李白的《将进酒》,表现对人生短暂的感叹。

诗词对比

  • 黄庚的《偶成》与李白《庐山谣》:两者都反映了对人生的感悟,但黄庚更注重内心的哲理,而李白则展现了豪放的个性与对自然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十九首解析》
  • 《陶渊明研究》
  • 黄庚相关文献与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