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其六 六和前韵》

时间: 2025-01-24 07:51:33

顾影涟漪金缕瘦。

一抹鹅黄,映带轻衫袖。

镜汐分明春枕又。

信它万里分携后。

虹雨梅风终忆旧。

点染铜铺,草色浓于酒。

最是杜鹃呼雨候。

问渠耐得幽栖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顾影涟漪金缕瘦。一抹鹅黄,映带轻衫袖。镜汐分明春枕又。信它万里分携后。虹雨梅风终忆旧。点染铜铺,草色浓于酒。最是杜鹃呼雨候。问渠耐得幽栖否。

白话文翻译:

我凝视自己的身影,水波荡漾,映出我那金色的衣裳显得瘦弱。一抹淡淡的鹅黄色,映衬着轻盈的衣袖。镜子中的水光清晰可见,仿佛又回到了春天的枕边。我相信,即使分隔千里,依然可以携手共赏春光。彩虹与细雨,梅花与春风,终究让我怀念往日的旧情。色彩点缀着铜器,草色比酒还要浓郁。最是那杜鹃鸟在呼唤雨水的季节。我想问问那幽静的水边,你耐得住这样的隐居生活吗?

注释:

  • 顾影:回头看自己的影子。
  • 涟漪:水面上的轻微波动。
  • 金缕:金色的丝线或织物,此处形容衣裳。
  • 鹅黄:一种淡黄色,形容春天的温暖色调。
  • 镜汐:镜子中波光粼粼的景象。
  • 虹雨:指彩虹与细雨,象征美好与柔情。
  • 杜鹃:杜鹃鸟,以其清脆的鸣叫声著称,通常与春天和雨水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尊岳,近代著名诗人,擅长古典诗词,作品多以抒情见长,情感细腻,常融入自然景物描写,体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春天的时节,正是万物复苏之际,诗人以春天的景象抒发对往日情感的怀念,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诗歌鉴赏:

《蝶恋花 其六》是赵尊岳的一首经典词作,整首词以春天的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开头的“顾影涟漪金缕瘦”便把读者带入了一个静谧的场景中,水面轻轻荡漾,映出诗人清瘦的身影,勾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孤独。接下来的“镜汐分明春枕又”更是通过镜子中的水光,象征着春天的温暖和对往昔的追忆。

在诗的中段,诗人通过“虹雨梅风终忆旧”表达了对美好旧时光的怀念,细腻的自然描写与个人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最后的“问渠耐得幽栖否”则引发了对隐居生活的思考,似乎在询问自己是否能够忍受这样的孤独与宁静,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的感情得以升华。

整首词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以及对过往岁月的深切怀念,同时也反映出一种对人生选择的思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顾影涟漪金缕瘦:回望自己的影子,水波荡漾,金色的衣裳在微波中显得有些瘦弱,暗示了诗人的孤独感。
  2. 一抹鹅黄,映带轻衫袖:淡淡的鹅黄色衣袖在春光中显得轻盈,象征着春天的温暖与生命的气息。
  3. 镜汐分明春枕又:镜子里的水光清晰可见,仿佛又回到了温暖的春天,暗示着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4. 信它万里分携后:即使相隔千里,仍相信可以共同欣赏春光,表达了对爱情的信心。
  5. 虹雨梅风终忆旧:彩虹与细雨、梅花与春风,都让诗人想起往日的美好回忆。
  6. 点染铜铺,草色浓于酒:色彩点缀着铜器,草色鲜艳得如同酒一般,描绘了大自然的生机与美丽。
  7. 最是杜鹃呼雨候:杜鹃鸟在春雨来临时鸣叫,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与生命的延续。
  8. 问渠耐得幽栖否:询问那幽静的水边,自己是否能忍受这种宁静的隐居生活,表现出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顾影”“镜汐”等意象,比喻内心情感的波动。
  • 拟人:杜鹃鸟的鸣叫被赋予了呼唤的功能,增强了诗意。
  • 对仗:诗中常见的对仗句式,使得语言更加工整,富有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一种对春天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旧时光的怀念,反映出诗人对人生选择的思考与内心的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孤独与自省。
  • 鹅黄:春天的温暖与生机。
  • 虹雨:美好与柔情的结合。
  • 杜鹃:春天的使者,象征生命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顾影涟漪金缕瘦”中“顾影”的意思是? A. 观察影子
    B. 追忆往事
    C. 感慨人生

  2. “虹雨梅风终忆旧”中提到的“虹雨”象征什么? A. 生命
    B. 美好与柔情
    C. 孤独

  3. 诗人最后询问“问渠耐得幽栖否”意在表达什么? A. 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B. 对爱情的怀念
    C. 对春天的热爱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周邦彦的《苏幕遮》

诗词对比:

对比赵尊岳的《蝶恋花 其六》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体现了对春天的热爱与对往昔的怀念,但李清照的词更显柔情,赵尊岳则更具思考深度。

参考资料:

  • 《近现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