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斋竹三绝》

时间: 2025-01-27 04:18:04

里中佳客旧孙陈,我自疏慵不见人。

目倦细书长掩卷,心游法界四无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斋竹三绝
作者: 苏辙
里中佳客旧孙陈,我自疏慵不见人。
目倦细书长掩卷,心游法界四无邻。

白话文翻译:

在这里,老朋友孙陈常常来访,而我却因为懒惰而不愿见人。
我的眼睛已经疲倦,书本长时间合上,
我的心灵在法界中游荡,四周没有邻居。

注释:

  • 佳客:好朋友、贵客。
  • 旧孙陈:指作者的老朋友孙陈。
  • 疏慵:疏懒、懒惰。
  • 目倦:眼睛疲倦。
  • 细书:指精细的书籍,可能是指学问或文学。
  • 掩卷:合上书卷。
  • 心游法界:心灵在佛法的境界中游荡。
  • 四无邻:四周没有邻居,表达一种孤独的感觉。

典故解析:

该诗未直接引用具体的历史典故,但“法界”一词常与佛教相关,涉及到哲学和宗教的深层次思考,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他以诗、文、词、赋均有成就,擅长古文,主张“文以载道”,提倡文学应反映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南斋竹三绝》创作于苏辙晚年,表达了他对世俗生活的放弃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此时,苏辙已历经波折,心境愈加超然,体现了他在家居生活中的淡泊与宁静。

诗歌鉴赏:

《南斋竹三绝》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独立与超脱。首句“里中佳客旧孙陈”,展示了作者与朋友的亲密关系,但随后的“我自疏慵不见人”,则表明他对社交的厌倦与懒散。诗中“目倦细书长掩卷”不仅描写了他对书籍的热爱,也暗示了他在追求知识过程中的疲倦与倦怠。最后一句“心游法界四无邻”是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探讨,展示了他在繁杂世事中寻求宁静的愿望。

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孤独与超然,诗人通过对友人的怀念,表达了对世俗喧嚣的逃避和对精神世界的向往。整体上,诗歌既有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也有对自我内心的反省,体现出诗人对生命深刻的理解和对生活态度的成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里中佳客旧孙陈”:提到朋友孙陈,暗示与朋友的交往。
    • “我自疏慵不见人”:表达了对社交的懒惰与拒绝。
    • “目倦细书长掩卷”:眼睛疲倦于阅读,心境困顿。
    • “心游法界四无邻”:心灵在追求佛法境界,却感到孤独。
  •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人对朋友的热情与自身的懒散形成对比。
    • 意象:书卷和法界的意象,表现了知识与精神的追求。
  • 主题思想: 通过描绘与朋友的关系和自身的懒惰,反映了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对世俗生活的超然。

意象分析:

  • 佳客:象征友谊与人际关系。
  • 细书:代表知识与学问的追求。
  • 法界:象征心灵的追求与哲学思考。
  • 四无邻:表达孤独与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佳客”指的是谁?

    • A. 朋友
    • B. 家人
    • C. 同事
  2. 诗人对社交的态度是:

    • A. 热情
    • B. 疏懒
    • C. 忧虑
  3. “心游法界”中的“法界”指的是什么?

    • A. 人间
    • B. 佛教的境界
    • C. 书本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湖上初晴后雨》 - 苏轼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通过比较苏辙的《南斋竹三绝》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可以看到两位兄弟在面对生活的态度上有着微妙的差异。苏辙更为内敛,追求心灵的宁静,而苏轼则更为开朗,享受自然与人际之间的交融。

参考资料:

  • 《苏辙集》
  • 《宋代文学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