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对月》
时间: 2025-01-27 03:55: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夏夜对月
作者:苏辙
大火直南方,万物委炉炭。
微雪吐凉月,中夜初一浣。
老人气如缕,枕簟亦流汗。
披衣绕中庭,星斗嘒相粲。
鸣蜩思清露,抱叶一长叹。
栖鹊亦未安,绕树再三转。
我生仰田食,候雨占云汉。
枵然未可期,无食终谁怨。
褰帷竟不寐,夜气净如练。
爱之不忍触,惟恐朝来散。
白话文翻译:
夏夜,火光直射南方,万物都像被炭火压迫一般。微微的雪光照亮了凉爽的月亮,正值夜深人静,月初刚升。老人的气息如同细丝般飘散,枕头和席子上也满是汗水。我披上衣服在庭院中徘徊,星星们闪烁得格外明亮。蝉鸣声中,我想念那清凉的露水,抱着树叶长叹一声。栖息的喜鹊也无法安稳,绕着树转了好几圈。我一生靠天吃饭,期待着雨水来临,借助云雾来占卜。空腹的日子无法预期,没食物的日子又能怨谁呢?我掀开帷帐却无法入睡,夜里的空气如白练般清新。我爱着这宁静,不忍心去打扰,只怕等到早晨一来,这美好就会散去。
注释:
- 大火直南方:这里的“大火”指的是天气炎热,火光映照南方。
- 微雪吐凉月:微雪指的是微弱的雪光,象征着月光清凉。
- 老人气如缕:形容老人的呼吸轻微,表示炎热天气的煎熬。
- 鸣蜩:指的是蝉鸣,通常在夏天的夜晚听到。
- 栖鹊:指栖息的喜鹊,象征着不安定和焦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美,号老泉,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其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婉约,擅长抒情与写景。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夏季夜晚,表现了炎热的天气和诗人的思绪。在特定的环境下,诗人通过对月亮、星星、蝉鸣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
诗歌鉴赏:
《夏夜对月》是苏辙在夏季夜晚所作的一首诗,透过对炎热夏夜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渴望。全诗开头以“大火直南方,万物委炉炭”引入,生动地刻画了酷热的环境,让人感同身受。随后的“微雪吐凉月”则通过对比,展现了月光的清凉与宁静,仿佛给予人们一丝慰藉。诗人在庭院中徘徊,与星斗为伴,体现了他对自然的亲近与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鸣蜩思清露”的句子,蕴含了对自然的感怀,也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对蝉的鸣叫和喜鹊的不安,反映出自己内心的焦虑与不安,似乎在呼唤着什么。最后“褰帷竟不寐,夜气净如练”一句,再次回到宁静的夜空,表达了他对这份清凉的珍惜与不舍。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在夏夜对月的思考与感受,情感真挚而细腻,值得反复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大火直南方,万物委炉炭:描绘夏季的炎热。
- 微雪吐凉月,中夜初一浣:月光清凉,夜深时分,给人以慰藉。
- 老人气如缕,枕簟亦流汗:老人的呼吸轻微,显示出热夜的难受。
- 披衣绕中庭,星斗嘒相粲:诗人披衣在庭院中徘徊,星星闪烁。
- 鸣蜩思清露,抱叶一长叹:蝉鸣让人思念清凉的露水,诗人忍不住叹息。
- 栖鹊亦未安,绕树再三转:喜鹊不安,象征着内心的焦虑。
- 我生仰田食,候雨占云汉:诗人依赖自然,期待雨水。
- 枵然未可期,无食终谁怨:空腹的日子无法预期,生活的无奈。
- 褰帷竟不寐,夜气净如练:夜深无眠,清新的空气令人陶醉。
- 爱之不忍触,惟恐朝来散:珍惜这份宁静,不愿去打扰。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万物委炉炭”,直接将万物比作被炭火压迫的状态。
- 拟人:如“鸣蜩思清露”,赋予蝉以思考的能力。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宁静夜晚的珍惜,体现了一种与自然相融合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火:象征炎热,暗示生活的艰辛。
- 月:象征宁静与清凉,带来思考与慰藉。
- 蝉:象征夏天的气息,同时也引发诗人的思绪。
- 星斗:象征希望与无尽的思考,增添了诗的意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大火”主要指的是什么? A. 大雨
B. 炎热的天气
C. 烈火 -
“鸣蜩思清露”中,蜩指的是什么动物? A. 蟋蟀
B. 蝉
C. 青蛙 -
诗人对夜晚的情感是? A. 惊恐
B. 珍惜
C. 忧伤
答案: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苏辙的《夏夜对月》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现了对月亮的思考与情感,但苏辙更加强调自然环境与内心的焦虑,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感知。
参考资料:
- 《苏辙诗集》
- 《宋代文学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