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霜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4-29 01:23:18

江南雪不到,霜露满山村。

纸被欺毡厚,茅檐笑瓦温。

何曾凝沼渌,有意隔朝暾。

底日身无事,高眠不出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南雪不到,霜露满山村。
纸被欺毡厚,茅檐笑瓦温。
何曾凝沼渌,有意隔朝暾。
底日身无事,高眠不出门。

白话文翻译:

南方的雪没有降临,霜露却覆盖了整个山村。
纸被的厚度不敌毡被,茅檐下的笑声中瓦片也显得温暖。
什么时候池塘的水会结冰呢?它似乎有意在晨光中隔开。
在这样的日子里,我无所事事,懒得出门高高睡眠。

注释:

  • 江南:指中国南方地区,气候温暖。
  • 雪不到:意指南方冬天少雪。
  • 霜露:指清晨的霜和露水,象征寒冷。
  • 纸被毡厚:形容被子的保暖性,纸被保暖能力差。
  • 茅檐:茅草搭建的屋檐,体现乡村生活。
  • 凝沼渌:沼水结冰,表示冷得厉害。
  • 朝暾:早晨的阳光。
  • 底日:这个日子,表达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
  • 高眠:高高地睡觉,懒得起床。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通过对江南冬季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安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子美,号明道,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主题多样,关注社会与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反映了当时农民生活的艰辛与自然环境的变化,表现了对乡村冬季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诗歌鉴赏:

《咏霜二首 其一》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江南特有的冬季景象。诗中没有大雪纷飞的景象,而是以霜露代替,生动地反映出南方冬季的温和与宁静。诗人通过对纸被与毡被的对比,突显出生活的简单与朴素。此外,茅檐下的温暖与瓦片的笑声,传递出一种温馨的乡村氛围。

全诗的最后两句尤为引人深思,诗人以“高眠不出门”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暗示了对外界事物的淡泊与无所事事的态度。这种闲适的生活状态与冬日的宁静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南雪不到,霜露满山村:开篇点明地点和气候,暗示南方的冬天。
  • 纸被欺毡厚,茅檐笑瓦温:对比生活的简单,表现出对温暖的渴望。
  • 何曾凝沼渌,有意隔朝暾:借用自然景象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 底日身无事,高眠不出门:强调内心的安宁与对外界的无所谓。

修辞手法:

  • 对比:纸被与毡被的比较,突显生活的冷暖。
  • 拟人:茅檐笑瓦温,赋予自然以生命。
  • 意象:霜露、纸被和高眠等意象交织,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南方冬季的细腻观察,以及对安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切感悟。

意象分析:

  • 江南:象征温和的气候与宁静的生活。
  • 霜露:代表寒冷与清晨的宁静。
  • 纸被与毡被:象征生活的简单与无奈。
  • 茅檐与瓦:传达乡村生活的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南方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A. 大雪纷飞
    B. 霜露满山村

  2. “纸被欺毡厚”中,纸被代表了什么? A. 温暖
    B. 生活的简单与寒冷

  3. “高眠不出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A. 忙碌
    B. 安宁与闲适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冬夜读书示子聿》 by 朱自华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by 韩愈

诗词对比:

  • 比较苏辙的《咏霜二首》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两者均描绘了自然景象,但前者更侧重于冬季的宁静与闲适,后者则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怀。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 《苏辙的生平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