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再和余亦再作》

时间: 2025-01-26 22:53:03

谁能遁而无闷,吾非恶此欲逃。

林下寂寂人少,花间累累塚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谁能遁而无闷,吾非恶此欲逃。
林下寂寂人少,花间累累塚高。

白话文翻译:

谁能逃避烦闷呢?我并不是厌恶这种想逃避的心情。在这林间静谧之处,来的人很少;而花丛中却有许多高高的坟墓。

注释:

  • :逃避,隐退。
  • :厌恶,讨厌。
  • 累累:形容数量多,排列整齐的样子。
  • :坟墓的意思。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塚”,在古代文化中常常与生死、哀悼相关,暗示着生命的无常和沉重的历史感。诗人或许借此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深思,同时也反映了他在幽静环境中感受到的孤独与沉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梦得,号白云,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他的诗风深受唐诗影响,常常表达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对自然的细腻感受。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动荡的社会环境中,诗人面临诸多烦恼与困扰,因此在竹溪之地寻求心灵的寄托与宁静。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困境的深刻思考与逃避现实的复杂情感。开头两句“谁能遁而无闷,吾非恶此欲逃”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烦恼与孤独感,质问谁能真正逃避烦闷的生活,显示出一种无奈与自嘲。接下来的描写则以“林下寂寂人少,花间累累塚高”为基础,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又令人心悸的环境,寂静的林子与高高的坟墓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与深邃的意象,完美地传达了诗人在自然中寻求内心平静的渴望与对人生的沉思。诗人在竹溪的景致中,似乎在与自然对话,试图寻找一种精神上的解脱,然而却又在寂静中感受到生命的沉重与孤独。这种矛盾的情感让人深思,揭示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谁能遁而无闷”:诗人首先提出一个问题,表达出对烦闷的普遍感受。
    • “吾非恶此欲逃”:诗人并不讨厌逃避的心情,反而说明这种心情的普遍性。
    • “林下寂寂人少”:描绘出竹林的宁静,暗示一种孤独。
    • “花间累累塚高”:花丛中坟墓的意象,象征着生命的无常与历史的沉重。
  • 修辞手法

    • 对比:林下的寂静与花间的坟墓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象征:坟墓象征生命的终结与无常,花朵则象征生命的美丽与脆弱。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沉静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烦恼的感受与对生命无常的思考,揭示了内心的孤独与对宁静的向往。

意象分析:

  • 竹林:象征宁静与隐逸,体现诗人寻求内心平静的渴望。
  • 坟墓:代表生命的脆弱与历史的沉重,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 :既象征生命的美好,也暗示其短暂与易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谁能遁而无闷”的意思是? A. 谁都能逃避烦恼
    B. 没有人能逃避烦恼
    C. 有人能逃避烦恼

  2. “林下寂寂人少”中的“寂寂”指什么? A. 热闹
    B. 寂静
    C. 忙碌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田园诗与刘克庄的竹溪诗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事的思考,但陶渊明更倾向于描写理想的田园生活,而刘克庄则更多地表现出内心的孤独与烦恼。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