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 南园》

时间: 2025-01-27 03:54:03

官是劝农官,种桑亦其所。

安得陌上人,隔叶攀条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官是劝农官,种桑亦其所。
安得陌上人,隔叶攀条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农业的关心和推动。在政府官员的劝导下,农民们种植桑树,这正是他们应当做的。然而,路上的人又如何能在树叶间隔着攀谈呢?

注释:

  • :指政府官员。
  • 劝农官:劝导农民的官员。
  • 种桑:种植桑树,通常与养蚕业有关。
  • 陌上人:路上的人,指经过此地的路人。
  • 隔叶攀条语:隔着树叶传递话语,形象地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沟通的困难。

典故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农耕文化的重要性。种桑养蚕在古代社会中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活动,反映了当时的农业政策和社会风貌。诗中提到的“陌上人”可以理解为对生活在农村中的普通人的描绘,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子美,号晦轩,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是苏东坡的弟弟。他在诗词、散文等多方面都有造诣,尤其擅长诗歌和散文,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产生于宋代,背景中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农业的重视,政府官员通过鼓励农民种植桑树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其创作目的是希望唤起人们对农业的关注,并希望通过沟通来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农业的关切,特别是种桑的必要性。诗的开头通过“官是劝农官”直接指出了官府在推动农业发展中的责任。接着提及“种桑”,不仅是对农村经济活动的描绘,更是对传统农业文化的一种强调。

诗中“安得陌上人”一句,巧妙地将政治与民生结合,表达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困难,尤其是在自然环境的阻隔下。隔叶攀条的意象生动形象,传达出一种无奈和期盼,使得整首诗在质朴的语言中蕴含了深厚的情感。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温和而又略带忧虑的,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深切关注,呼唤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它不仅反映了苏辙对农业的认同与支持,更体现了他对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官是劝农官:强调官员的职责在于劝导和支持农民。
  2. 种桑亦其所:种桑树是农民应尽的义务,暗示农业的重要性。
  3. 安得陌上人:提出了一个问题,表达对人际沟通的关切。
  4. 隔叶攀条语:描绘了人与人之间因环境而产生的隔阂,生动形象。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隔叶攀条语”形象化地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障碍。
  • 对仗:上下句结构相对,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象征:桑树象征着农业和农村生活,承载了社会的经济基础。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农业的关注与对人际沟通的思考,反映了社会和谐的期望。通过对种桑和官员劝导的描写,展现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也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和谐交流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桑树:象征着农村经济和传统农业文化。
  • 陌上人:代表普通百姓,体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 :作为自然环境的象征,暗示人与人之间因环境造成的隔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官”指的是谁?

    • A. 农民
    • B. 官员
    • C. 商人
  2. “安得陌上人”中的“陌上人”指的是什么?

    • A. 乡村的人
    • B. 城市的人
    • C. 旅行者
  3. 诗中的“种桑”意味着什么?

    • A. 种植水果
    • B. 种植桑树
    • C. 种植药草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静夜思》同样展现了人对自然的思考,但侧重于个人的情感;而《南园》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展现了更为广泛的社会问题。两者在意象与情感表达上各有特点,反映了不同的主题和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