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余左司》

时间: 2025-01-11 11:58:35

门巷接垂杨,同邻忘异乡。

儿亲欣见熟,仆立厌言长。

读借风床简,炊分雨碓粱。

乱来成久别,能不为情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门巷接垂杨,同邻忘异乡。儿亲欣见熟,仆立厌言长。读借风床简,炊分雨碓粱。乱来成久别,能不为情伤。

白话文翻译:

门前的巷子与垂杨相连,与邻居相处忘记了异乡的感觉。孩子们高兴地见到熟悉的面孔,仆人们却厌倦了长时间的交谈。借风床上的简册阅读,分食着雨中舂米的粱米。战乱使得长久分离,怎能不感到情感上的伤痛。

注释:

  • 门巷:指家门口的小巷。
  • 垂杨:垂柳,常用来象征离别或思乡。
  • 同邻忘异乡:与邻居相处融洽,忘记了身处异乡的孤独感。
  • 儿亲:指孩子们。
  • 欣见熟:高兴地见到熟悉的人。
  • 仆立:仆人站立。
  • 厌言长:厌倦长时间的交谈。
  • 风床简:指风床上的简册,即书籍。
  • 雨碓粱:雨中舂米的粱米,指在雨中劳作。
  • 乱来:指战乱。
  • 久别:长时间的分离。
  • 情伤:情感上的伤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明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酬余左司》是他在战乱时期写给友人的一首诗,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战乱带来的分离之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战乱频发的时期创作的,诗人通过与友人的交往,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乱带来的分离之痛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战乱时期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战乱带来的分离之痛的深刻感受。诗中“门巷接垂杨,同邻忘异乡”描绘了与邻居和睦相处的情景,而“乱来成久别,能不为情伤”则直抒胸臆,表达了战乱带来的长久分离和对友情的深切怀念。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折射出战乱时期人们内心的无奈和伤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门巷接垂杨:描绘了家门口的小巷与垂柳相连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2. 同邻忘异乡:表达了与邻居相处融洽,忘记了身处异乡的孤独感。
  3. 儿亲欣见熟:孩子们高兴地见到熟悉的人,反映了孩子们对友情的纯真感受。
  4. 仆立厌言长:仆人们厌倦长时间的交谈,暗示了战乱时期人们内心的疲惫和厌倦。
  5. 读借风床简:借风床上的简册阅读,反映了诗人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文化生活的向往。
  6. 炊分雨碓粱:在雨中劳作,分食着舂米的粱米,描绘了战乱时期艰苦的生活场景。
  7. 乱来成久别:战乱使得长久分离,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分离的痛苦。
  8. 能不为情伤:直抒胸臆,表达了战乱带来的情感上的伤痛。

修辞手法:

  • 拟人:如“垂杨”被赋予了生命,与门巷相连,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 对仗:如“儿亲欣见熟,仆立厌言长”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战乱带来的分离之痛的深刻感受。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折射出战乱时期人们内心的无奈和伤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垂杨:象征离别或思乡,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 风床简:象征知识和文化生活,反映了诗人对知识的追求。
  • 雨碓粱:象征战乱时期艰苦的生活场景,反映了人们内心的疲惫和厌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门巷接垂杨”中的“垂杨”象征什么? A. 离别 B. 思乡 C. 宁静 D. 和谐
  2. 诗中“乱来成久别”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无奈 C. 愤怒 D. 悲伤
  3. 诗中“读借风床简”反映了诗人对什么的追求? A. 知识 B. 财富 C. 权力 D. 名声

答案:1. B 2. D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了战乱时期人们内心的无奈和伤痛。
  • 王维的《送别》:表达了离别之情和对友情的珍视。

诗词对比:

  • 高启的《酬余左司》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反映了战乱时期人们内心的无奈和伤痛,但高启的诗更加注重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分离的痛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高启诗集》:收录了高启的全部诗作,是研究高启诗歌的重要资料。
  • 《明诗别裁集》:收录了明代诗人的代表作,可以了解明代诗歌的整体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