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同子毅弟早起至岱顶 何绍基 〔清代〕
晓色澹无边,游凭足力先。 石根深不土,山色古于天。 日上高霞直,氛清大地圆。 俯看登陟处,人事起炊烟。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天色淡漠无边,我们凭借脚力先行游览。 山石根部深埋无土,山色古老胜过天空。 太阳升起,高高的霞光直射,空气清新,大地圆满。 俯视我们登山的起点,人间事务已开始,炊烟袅袅升起。
注释:
- 晓色:清晨的天色。
- 澹:淡漠,无边无际的样子。
- 游凭:凭借,依靠。
- 足力:脚力,指行走的能力。
- 石根:山石的根部。
- 深不土:深深地埋在地下,没有土壤。
- 山色:山的颜色,这里指山的古老。
- 古于天:比天空还要古老。
- 日上:太阳升起。
- 高霞:高高的霞光。
- 直:直射。
- 氛清:空气清新。
- 大地圆:大地圆满,指大地完整无缺。
- 俯看:俯视。
- 登陟处:登山的地方。
- 人事:人间的事务。
- 起炊烟:开始做饭,炊烟袅袅升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清代诗人、书法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景色,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何绍基与其弟何子毅一同早起登山至岱顶(泰山山顶)时所作。诗中描绘了清晨登山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间事务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晨登山的视角,描绘了岱顶的壮丽景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首句“晓色澹无边”以淡漠无边的清晨天色开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广阔的氛围。接着,“石根深不土,山色古于天”通过对山石和山色的描绘,传达出山的古老和沉稳。后两句“日上高霞直,氛清大地圆”则描绘了太阳升起时的壮丽景象,霞光直射,空气清新,大地圆满,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最后,“俯看登陟处,人事起炊烟”则从高处俯视,看到人间事务的开始,炊烟袅袅,形成了一种高远与平凡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间生活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晓色澹无边”:清晨的天色淡漠无边,营造出宁静广阔的氛围。
- “游凭足力先”:凭借脚力先行游览,表达了登山的决心和行动力。
- “石根深不土”:山石根部深埋无土,描绘了山的坚实和古老。
- “山色古于天”:山色古老胜过天空,强调了山的古老和沉稳。
- “日上高霞直”:太阳升起,高高的霞光直射,描绘了壮丽的日出景象。
- “氛清大地圆”:空气清新,大地圆满,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
- “俯看登陟处”:从高处俯视登山的起点,形成了一种高远与平凡的对比。
- “人事起炊烟”:人间事务已开始,炊烟袅袅升起,表达了诗人对人间生活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山色古于天”将山的古老比喻为胜过天空,形象生动。
- 拟人:“晓色澹无边”将清晨的天色拟人化,赋予其淡漠无边的特性。
- 对仗:“日上高霞直,氛清大地圆”中的“日上”与“氛清”,“高霞直”与“大地圆”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清晨登山的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间生活的感慨。诗人通过对山的古老和沉稳的描绘,传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晓色:清晨的天色,营造出宁静广阔的氛围。
- 石根:山石的根部,描绘了山的坚实和古老。
- 山色:山的颜色,强调了山的古老和沉稳。
- 高霞:高高的霞光,描绘了壮丽的日出景象。
- 炊烟:人间事务的开始,表达了诗人对人间生活的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晓色澹无边”描绘的是什么时间的天色? A. 清晨 B. 傍晚 C. 夜晚 D. 正午 答案:A
-
“山色古于天”中的“古”字表达了什么意思? A. 古老 B. 古老胜过天空 C. 古老的颜色 D. 古老的气息 答案:B
-
诗中“俯看登陟处,人事起炊烟”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的敬畏 B. 对人间生活的感慨 C. 对登山的喜悦 D. 对日出的赞美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同样是描绘泰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描绘了登高望远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词对比:
- 何绍基《同子毅弟早起至岱顶》与杜甫《望岳》:两首诗都描绘了泰山的壮丽景色,但何绍基的诗更注重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歌选》
- 《何绍基诗集》
- 《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