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癸丑三月灵壁道中见燕子》
时间: 2025-02-04 16:26: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 癸丑三月灵壁道中见燕子
剪破流光不自持,
空梁忽并玉差池。
荒城不识春风面,
已是人家插柳枝。
蓬户小,草檐低,
莫寻珠箔问香栖。
祇今清忆犹成泪,
何况虚帘重到时。
白话文翻译:
破碎的光阴难以自持,
空荡的屋梁上忽然见到玉燕飞来。
荒凉的城池却不知春风的面貌,
如今人家已插上柳枝。
那蓬草的门小,草屋的檐低,
不要去寻珠帘问那香气栖息之处。
只是如今的清忆已如泪流淌,
何况那虚帘重叠到来的时光。
注释
- 剪破流光:指时间的流逝,似乎被剪断般不再持续。
- 空梁:指空荡的房梁,寓意孤寂。
- 玉差池:玉是美好的象征,差池指的是燕子,形容燕子的美丽和轻盈。
- 荒城:荒废的城池,代表着无情的时间流逝。
- 插柳枝:春天的象征,代表着新生与希望。
- 蓬户小,草檐低:指简陋的居所,反映生活的贫困。
- 珠箔:指精致的窗帘,象征着美好而遥不可及的事物。
- 清忆:清晰的回忆,令人感伤。
典故解析
此诗虽然没有直接涉及历史典故,但通过燕子和春天的意象,体现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感伤。燕子作为春天的使者,常常象征着希望和新生,而插柳则是迎春的标志,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曾寿,清代诗人,擅长词曲,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情感细腻,语言优美。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癸丑年三月,诗人在灵壁的道路上见到燕子,感触春天的来临与时间的流逝,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追忆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鹧鸪天》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和对往昔的追忆。开篇“剪破流光不自持”,即刻引入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接着通过“空梁忽并玉差池”描绘了一种孤独与静谧的氛围,燕子的出现则打破了这种沉闷,象征着希望与生机。
“荒城不识春风面”一句,反映了诗人对荒凉的感慨,似乎在诉说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忽视与遗忘。诗人用“已是人家插柳枝”暗示着生活的继续与春天的回归,但对比之下,诗人却感到生活的贫瘠,无法寻觅到过往的美好。
最后两句“祇今清忆犹成泪,何况虚帘重到时”,更是直接表达了对往日的思念与伤感,情感深邃,余韵悠长。整首诗在描绘春天的同时,渗透出一丝淡淡的忧伤,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剪破流光不自持:时间如水流逝,难以把握。
- 空梁忽并玉差池:燕子的惊现,打破了宁静。
- 荒城不识春风面:荒凉的城市对春天的无知。
- 已是人家插柳枝:人们已在迎接春天。
- 蓬户小,草檐低:生活的简陋。
- 莫寻珠箔问香栖:不必去追寻美好。
- 祇今清忆犹成泪:对往日的回忆已成伤感。
- 何况虚帘重到时:更显得对未来的惆怅。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时间比作流光,形象生动。
- 拟人:荒城不识春风,赋予城池以情感。
- 对仗:如“蓬户小,草檐低”形成对称。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喜悦与时间流逝带来的伤感,同时寄托了对生活的深思和对美好往昔的怀念。
意象分析
- 流光:象征时间的流逝,体现了无奈与感叹。
- 燕子:春天的象征,代表希望与新生。
- 荒城:象征被遗忘的美好,反映出时光的无情。
- 柳枝:春天的象征,代表着新的开始与繁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玉差池”指的是什么? A. 一种美丽的花
B. 燕子
C. 一种乐器
D. 一座城池 -
“荒城不识春风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欢乐
B. 忧伤
C. 愤怒
D. 疲惫 -
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 A. 乐观
B. 忧伤
C. 无所谓
D. 厌倦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春天的美好与对过去的追忆,但杜甫的情感更加沉重,反映了社会动荡对个人的影响。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陈曾寿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