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余将赴文登,过广陵,而择老移住石塔,相送
竹西失却上方老,石塔还逢惠照师。我亦化身东海去,姓名莫遣世人知。
白话文翻译
我将要前往文登,途经广陵,选择在石塔附近安居,向您告别。
在竹西失去了上方的老友,石塔仍然能遇见惠照老师。我也愿化身为东海的浪潮,姓名不再让世人知晓。
注释
- 竹西:指的是竹林的西边,可能是指诗人曾经生活或游玩的地方。
- 上方老:指的是年长的朋友或师长,上方为尊称,老为年长者。
- 石塔:可能是指某种寺庙或古塔,象征着安宁和心灵的寄托。
- 惠照师:指的是一位叫惠照的老师,可能与诗人有过深厚的交情。
- 化身东海:表达诗人希望随风而去,追求自由的心愿。
- 姓名莫遣:表示希望不被人知晓,隐居的愿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作品广泛涵盖诗、词、散文等多个领域,风格豪放,情感真挚,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苏轼被贬期间,反映了他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中提到的“石塔”可能是他在特定地点的情感寄托。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厚的情感,诗人用“竹西失却上方老”开头,直接点出自己失去朋友的惆怅,接着“石塔还逢惠照师”,则展示了他对师长的怀念与敬仰。接下来的“我亦化身东海去”,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壮阔结合,表现出一种超脱的洒脱和对自由的向往。结尾的“姓名莫遣世人知”则传达出一种隐居的理想,诗人不愿被世俗所束缚,追求心灵的宁静。这首诗在情感上非常真挚,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与修辞,体现了苏轼的独特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余将赴文登:我即将前往文登,表明出发的意图。
- 过广陵,而择老移住石塔:途经广陵,选择在石塔附近安家,表现出对居住环境的选择。
- 竹西失却上方老:在竹林西边失去了老朋友,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 石塔还逢惠照师:尽管失去朋友,仍然能够见到师长惠照,表示对师长的敬仰和怀念。
- 我亦化身东海去:愿意化身为东海的浪潮,象征着自由与流动的愿望。
- 姓名莫遣世人知:希望自己的名字不被世人所知,体现了隐居的理想与对尘世的超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己比作东海的浪潮,传达了自由流动的情感。
- 对仗:诗中“竹西”与“石塔”形成对比,增强了意境的层次感。
- 拟人:隐喻自己化身为东海,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对师长的敬重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他在逆境中追求自由与宁静的精神面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西:象征着过去的友谊和生活。
- 石塔:象征着安宁与灵魂的寄托。
- 东海:象征着广阔的自由与无边的流动。
- 姓名:象征着世俗的名利和束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将要前往哪个地方?
- A. 文登
- B. 广陵
- C. 竹西
-
“化身东海去”中“东海”象征什么?
- A. 名利
- B. 自由
- C. 友谊
-
诗中提到的“惠照师”是什么关系?
- A. 朋友
- B. 师长
- C. 同辈
答案
- A. 文登
- B. 自由
- B. 师长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苏轼《水调歌头》与李白《将进酒》: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由与人生的感慨,苏轼更倾向于哲理思考,而李白则是豪放洒脱。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华诗词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