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王雄州送侍其泾州》

时间: 2025-04-28 01:27:35

威声又数中兴年,二虏行当一矢联。

闻道名城得真将,故应惊羽落空弦。

追锋归去雄三卫,授钺重来定十连。

别酒回头便陈迹,号呶端合发初筵。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王雄州送侍其泾州
作者: 苏轼 〔宋代〕

威声又数中兴年,
二虏行当一矢联。
闻道名城得真将,
故应惊羽落空弦。
追锋归去雄三卫,
授钺重来定十连。
别酒回头便陈迹,
号呶端合发初筵。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再一次回应王雄州送别侍者前往泾州。在中兴年间,声威又数不清,敌人只需一箭便可连中目标。听说名城得到了真正的将领,因此应该感到惊讶,如同羽箭落空,无法再发。追随锋芒归去的都是雄壮的卫士,授予他们权杖,重回十连,安定局势。离别时举杯回头,已经留下了往日的痕迹,呼号声响起,正好在初次宴席上发出。

注释:

字词注释:

  • 威声:声势、威望。
  • 二虏:指敌人,常用来指代外敌。
  • 真将:真正的将领,指英才。
  • 惊羽:形容因惊吓而使羽箭失去目标。
  • :一种古代的斩首工具,象征权力。
  • 十连:指十个连队,象征规模。
  • 陈迹:留下的痕迹或记忆。
  • 号呶:呼叫声。

典故解析:

  • 中兴年:指宋代的复兴时期,强调国家的振兴。
  • 名城得真将:暗指历史上曾获得真正将领的城市,象征国家的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宋代文人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词、散文均有极高的成就,作品广泛流传,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轼被贬谪期间,正值国家动荡,诗人心中对国家和朋友的关怀,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寄托在对友人的送别之中,充满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通过对国家安危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怀与祝福。开篇提到“威声又数中兴年”,表现了对国家声势的关注,暗示中兴之期仍需努力。接着提到“二虏行当一矢联”,将敌人视为必须面对的威胁,传达出一种紧迫感。

“闻道名城得真将”,则是对国家未来的期待与祝愿,希望能得到真正的将领来拯救国家。诗中“惊羽落空弦”的意象,形象地表现出国家动荡带来的不安与无奈。随着对未来的展望,诗人写道“追锋归去雄三卫”,显示出对于英勇将士的赞美和对未来安定的期待。

最后,通过“别酒回头便陈迹”一联,诗人将离别的情景与回忆交织在一起,体现出离别的伤感与珍重的情感。整首诗情感深沉,结构严谨,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期望,充分体现了苏轼的文学风格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威声又数中兴年:强调国家复兴的伟大声势,暗示历史的重任。
  2. 二虏行当一矢联:敌人如同一箭射来,形象地表现出威胁的紧迫性。
  3. 闻道名城得真将:希望有真正的将领能拯救名城,寄托对国家的期盼。
  4. 故应惊羽落空弦:因惊讶而失去目标,表现出对未来的不安。
  5. 追锋归去雄三卫:追随英勇的卫士,展现出对士人的赞美。
  6. 授钺重来定十连:象征权力的恢复,暗示未来的安定。
  7. 别酒回头便陈迹:离别时的感伤,强调对往日的怀念。
  8. 号呶端合发初筵:宴席初开,表达出欢聚与离别的交错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惊羽落空弦”,将离别与失去目标的感觉相提并论。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较好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象征:如“钺”象征权力和国家的安定。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期望,以及对离别友人的不舍,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友情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威声:象征国家的声势与威望。
  • 二虏:外敌,象征国家的威胁。
  • 真将:真正的将领,象征国家的希望与未来。
  • 陈迹:往日的记忆与经历,象征离别的伤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威声又数中兴年”中的“威声”指的是什么?
    A. 诗人的名声
    B. 国家声势
    C. 友人的声誉

  2. “二虏行当一矢联”中的“二虏”指的是什么?
    A. 朋友
    B. 敌人
    C. 将领

  3. 诗中提到的“真将”象征着什么?
    A. 诗人
    B. 英才与国家的希望
    C. 过去的将领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送友人》:同样表达送别的情感与离愁。
  • 杜甫的《赠花卿》:关注友情与离别的主题。

诗词对比:

  • 苏轼《次韵王雄州送侍其泾州》与王安石《泊船瓜洲》:两首诗都体现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国家未来的关注,情感基调略有不同,前者更具忧国忧民之感,后者则偏向于对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