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 渔父》
时间: 2025-02-04 15:38:36意思解释
兰陵王·渔父
作者: 杨泽民 〔宋代〕
原文展示
翠竿直。一叶扁舟漾碧。澄江上几度啸日迎风,怡怡钓秋色。渔乡共水国。都属沧浪傲客。烟波外,风笠雨蓑,才掷丝纶便千尺。飘然去无迹。恣脚扣双船,帆挂轻席。盈钩香饵鱼争食。更拨棹葭岸,放篙菱浦,才过新栅又旧驿。占江南江北。堪恻。利名积。算纵有豪华,难比清寂。须知此乐天无极。有一斗芳酒,数声横笛。芦花深夜,半醉里任露滴。
白话文翻译
翠绿的竹竿笔直,轻舟在碧波上荡漾。澄清的江水上,几次在阳光下呼啸着迎风,悠然自得地钓取秋色。渔村与水乡,皆在沧浪之中傲然自立。在烟波之外,风帽雨衣,刚刚抛下鱼线便能钓得千尺长鱼。轻松地飘然离去,无踪无迹。尽情地在双船上走动,帆挂轻席。钩上香饵,鱼儿争相上钩。又拨桨划向芦苇岸边,放下篙子在菱角浦,刚过了新栅又旧驿。占有江南江北,令人心痛。名利虽多,再华丽也比不上这清静。须知道这种乐趣无极限,手中一斗芳酒,耳畔数声横笛。芦花深夜,半醉中任露水滴落。
注释
- 翠竿:指翠绿的竹竿,常用于钓鱼。
- 扁舟:小船,形状扁平。
- 澄江:清澈的江水。
- 沧浪:古代常指大水,象征宽广的水域。
- 烟波:指水面的烟雾和波浪,常用来形容江河的景色。
- 风笠雨蓑:指渔夫的帽子和雨衣,表示渔夫在雨中作业的情景。
- 横笛:一种乐器,常用来表达悠闲的氛围。
典故解析
- 渔父:古代文人常以渔父自喻,象征一种隐逸的生活态度,追求自然与自由,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
- 沧浪之水:出自《诗经》,象征水的深邃与广阔,隐喻人生的沉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泽民,字子厚,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其诗风清新脱俗,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宋代,正值文人对自然与闲适生活的向往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渔民的生活,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与对自然乐趣的追求。
诗歌鉴赏
《兰陵王·渔父》以清新自然的笔触勾勒出渔父悠闲自得的生活景象。诗中通过“翠竿直”、“一叶扁舟”等意象,展现了渔父在澄清的江水上钓鱼的宁静情景,体现了大自然之美与人类生存的和谐。诗人用“烟波外,风笠雨蓑”描绘了渔父在雨中作业的情境,表现出一种无畏风雨、乐在其中的精神。
同时,诗中反复提到的“清寂”与“芳酒、横笛”则深刻表明了诗人对于名利的轻视,他更愿意在清静中享受生活,追求内心的安宁与快乐。最后一句“芦花深夜,半醉里任露滴”更是将诗人的快意人生推向高潮,体现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一种优雅而洒脱的生活态度,是对诗人心灵的深刻剖析。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翠竿直。一叶扁舟漾碧:描绘出渔父用竹竿垂钓的情景,舟在水中荡漾,生动形象。
- 澄江上几度啸日迎风,怡怡钓秋色:描写渔父在清澈的江水上,迎着日光和风,悠然自得地钓鱼,生动展现了秋天的宁静与美好。
- 渔乡共水国,都属沧浪傲客:强调了渔夫生活在水乡的特征,表现出他们的洒脱与不羁。
- 烟波外,风笠雨蓑,才掷丝纶便千尺:展现渔父在烟波浩渺中,身穿风雨具,刚抛下鱼线便能钓到长鱼的情景,表现出对生活的从容与自信。
- 飘然去无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象征着渔夫的生活态度。
- 盈钩香饵鱼争食:描绘了渔父垂钓的情景,鱼儿争相上钩,生动形象。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烟波外”,描绘了一种朦胧的意境。
- 拟人:“鱼儿争食”,让生动的场景更具活力。
- 对仗:全诗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传达出一种淡泊名利、享受生活的乐观态度,体现了文人对自由与宁静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翠竿:象征自然与清幽的生活。
- 扁舟:代表自由与灵动。
- 秋色:象征丰收与宁静。
- 芳酒、横笛:象征闲适与快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翠竿”指的是什么? A. 竹竿
B. 柳枝
C. 翠绿的山
答案:A -
诗人对名利的态度是? A. 追求
B. 淡泊
C. 忽视
答案:B -
“飘然去无迹”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追求名利
B. 内心的自由
C. 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渔歌子》:张志和的同名诗作,以渔父生活为题材,表现了渔夫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闲适态度。
- 《归园田居》:陶渊明的诗作,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参考资料
- 陶渊明《诗集》
- 王维《诗词选集》
- 杨泽民《古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