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贺秘监归会稽诗》

时间: 2025-01-10 22:57:57

官著朝中贵,才传海上名。

早年常好道,晚岁更遗荣。

授箓归三洞,还车谒四明。

东门诏送日,挥涕尽群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贺秘监归会稽诗
作者:李瓘(唐代)

官著朝中贵,才传海上名。
早年常好道,晚岁更遗荣。
授箓归三洞,还车谒四明。
东门诏送日,挥涕尽群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送别贺秘监(贺知章)时的感慨。贺秘监在朝中地位尊贵,声名远播。年轻时他爱好道教,年老时更是得到了荣誉。他获得了道教的箓(符咒),准备返回三洞(指道教的修道之地),还要去四明山拜谒。东门送别的那天,阳光明媚,众人挥泪相送,表达了对他的深厚情谊和不舍之情。


注释

字词注释:

  • 官著:官职显贵,指在朝中有地位。
  • 授箓:获得道教的箓,象征着成为道士。
  • 三洞:道教的三大派别,通常指太上洞、玉清洞、慈航洞。
  • 四明:指四明山,位于浙江省,是道教名山之一。
  • 挥涕:挥手流泪,形容送别时的悲伤。

典故解析:

  • 三洞:道教的象征,表示贺知章归隐的意愿。
  • 东门:古代城门,送别的场所,带有送别的仪式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瓘,唐代诗人,字子美,号青原,生卒年不详,因其作品被后人称颂而声名显赫。他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的诗风著称,擅长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贺知章归隐之际,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和不舍之情。贺知章是李瓘的好友,对他有着深远的影响,故而在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惋惜。


诗歌鉴赏

这首《送贺秘监归会稽诗》不仅是对贺知章归隐生活的赞美,也是对人生选择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两句“官著朝中贵,才传海上名”直接赞扬了贺知章的地位和才华,展现了他在朝中的显赫和在海上(或许指海内外)获得的声誉。接下来的两句“早年常好道,晚岁更遗荣”则揭示了贺知章从年轻时的追求道教到年老时获得的荣誉,体现了他人生的转变和选择。

诗的后半部分“授箓归三洞,还车谒四明”,描绘了贺知章归隐三洞的意愿和对四明山的向往,表现了他对道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最后一句“东门诏送日,挥涕尽群英”形象地刻画了送别时的场景,描绘了众人对贺知章的不舍,充满了感人至深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贺知章的赞美与送别,展现了人生的荣华与归隐的选择,表现了人们对自由和高尚理想的向往,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官著朝中贵:贺知章在朝中任职,地位显赫。
  2. 才传海上名:他的才华声名远播。
  3. 早年常好道:年轻时他喜爱道教。
  4. 晚岁更遗荣:年长后更是获得了荣誉。
  5. 授箓归三洞:获得道教箓符准备归隐。
  6. 还车谒四明:回到四明山拜访。
  7. 东门诏送日:在东门送别的日子。
  8. 挥涕尽群英:众人挥泪相送,感情深厚。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官著朝中贵,才传海上名”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三洞、四明象征着道教与归隐的理想。
  • 抒情:通过“挥涕”表达了浓厚的离别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人生选择的思考——在权贵与归隐之间的抉择,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道教生活的向往,揭示了人们对理想和自由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权力与地位。
  • :象征广阔与声名。
  • :象征理想与追求。
  • :象征宗教信仰与归隐。
  • 东门:象征送别的场景与情感。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关于人生选择、友谊与道教理想的丰富画面,展现了古代文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友情的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瓘在诗中称贺知章为什么? A. 朋友
    B. 对手
    C. 学生
    D. 亲戚

  2. “挥涕尽群英”中的“群英”指的是谁? A. 朋友和同事
    B. 诗人自己
    C. 政敌
    D. 家人

  3. 诗中提到的“三洞”是指什么? A. 三座山
    B. 三个道教派别
    C. 三个城市
    D. 三个朋友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发白帝城》 李白
  • 《赠友人》 王维

诗词对比:

  • 《送贺知章》(王维)与《送贺秘监归会稽诗》都表现了对友人的送别情感,但王维的作品更侧重于自然景观的描绘,而李瓘的作品则更关注于人生哲理的思考与道教的理想。两者都有深厚的情感,但表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李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