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池春慢 乙卯三月三日作》
时间: 2025-01-11 20:00: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烘桃染杏,春到愁思量处。
弱蕙试新荑,嫩蝶翻绵羽。
林际莺才满,梁畔燕将乳。
飏歌旗,喧戏鼓。
三三两两,挑荠谁家女。
鸭头搓足,匀遍了城南浦。
半引前溪影,碧上垂杨缕。
半取烟汀色,绿蘸盈樽醑。
斟一斗,思千古。
兰亭洛水,淼淼波流去。
白话文翻译:
在春天的到来之际,桃花和杏花染上了愁思的色彩。柔嫩的蕙草试着探出新芽,嫩蝶轻盈地翻飞着。树林间,黄莺的歌声响彻,屋檐下,燕子正在喂养小燕。歌声飘扬的旗帜上,鼓声喧闹。三三两两的女孩子在挑选荠菜,鸭子在水边搓着脚,整个城南的河岸都显得熙熙攘攘。我缓缓引导着前溪的倒影,碧绿的柳条轻轻垂下。半是烟雾缭绕的水边色彩,半是绿色的酒杯里浸满了美酒。我斟上一斗酒,思绪万千,追溯至千古的往事。兰亭和洛水,浩浩荡荡的波流在我心中流淌。
注释:
- 烘桃染杏:桃花和杏花在春天的色彩,烘托出春天的气息。
- 弱蕙:指的是嫩蕙草,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新生。
- 飏歌旗:飘扬的歌声和旗帜,象征着春天的热闹与欢愉。
- 挑荠:采摘荠菜,春天特有的农事活动。
- 烟汀:指水边的景色,烟雾缭绕,增添了诗的意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590-1664),字季常,号香岩,清代诗人,擅长词作和诗歌。他的作品常常体现出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创作背景:
《谢池春慢》创作于乙卯年春天,正值桃花盛开、春意盎然的时节。诗人借助春天的景色,表达了对生命、对历史的思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兴盛与个人的感慨。
诗歌鉴赏:
《谢池春慢》是一首充满春天气息的词作,诗人在字里行间中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开头的“烘桃染杏”便为整首词定下了春天愁思的基调,桃花和杏花的绚烂色彩,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同时也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思念。接下来的描写,弱蕙、嫩蝶、莺燕等意象,生动展现了春天的活力与生机,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勃勃生机。
词中通过“飏歌旗,喧戏鼓”的描绘,展现了春日里人们的欢愉和热闹,给人以愉悦的感受。而在后面的描写中,挑荠的女子和鸭子嬉戏的场景,则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的闲适与温馨。最后,诗人借助倒影与酒的意象,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思和人生的感慨,体现了对古代文人雅集的向往。
整首词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人生的哲思,情感深沉而又细腻,令读者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思绪与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烘桃染杏,春到愁思量处:桃花和杏花的色彩交织,春天带来了愁苦的思绪。
- 弱蕙试新荑,嫩蝶翻绵羽:柔嫩的蕙草探出新芽,嫩蝶轻盈地翩翩起舞。
- 林际莺才满,梁畔燕将乳:树林里黄莺歌唱,屋檐下燕子正在喂养小燕子。
- 飏歌旗,喧戏鼓:歌声飘扬,鼓声喧闹,热闹的春日气氛。
- 三三两两,挑荠谁家女:几位女孩在三三两两地挑选荠菜,描绘生活场景。
- 鸭头搓足,匀遍了城南浦:鸭子在水边嬉戏,整个城南的河岸显得热闹。
- 半引前溪影,碧上垂杨缕:引导着溪水的倒影,柳条轻轻垂下,呈现出优美的意境。
- 半取烟汀色,绿蘸盈樽醑:水边的烟雾与绿色的酒杯,渗透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 斟一斗,思千古:斟上一斗美酒,思绪回溯到千古的往事。
- 兰亭洛水,淼淼波流去:兰亭与洛水的浩荡波流,象征着历史的流逝和无尽的追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烘桃染杏”用色彩比喻春天的景色。
- 拟人:如“嫩蝶翻绵羽”使蝶似乎拥有了生命的灵动。
- 对仗:如“弱蕙试新荑,嫩蝶翻绵羽”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主题围绕春天的到来与人生的思索展开。它通过细腻的自然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历史的回顾,展现了诗人感伤而又美好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花、杏花:春天的象征,代表着生命的再生与美好。
- 黄莺、燕子:描绘春天的鸟语和生机,象征着自由与快乐。
- 荠菜:春天的食物,象征着农事和生活的简单快乐。
- 柳条:代表着春天的温柔和生命的延续。
- 美酒:象征着对生活的享受与对古人雅集的追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陈维崧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清代
D. 民国
答案:C -
诗中提到的“弱蕙”指代什么? A. 一种鸟
B. 一种花
C. 一种草
D. 一种树
答案:C -
“飏歌旗,喧戏鼓”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A. 安静的夜晚
B. 热闹的春日
C. 荒凉的冬天
D. 古老的庙会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与《谢池春慢》都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色,但前者更注重水的意象与月光的描写,而后者则关注于人们的生活与情感的流露。两者都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同时融入了诗人的哲思与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语言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