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袭美赠魏处士五贶诗。诃陵尊》

时间: 2025-01-10 23:23:54

鱼骼匠成尊,犹残海浪痕。

外堪欺玳瑁,中可酌昆仑。

水绕苔矶曲,山当草阁门。

此中醒复醉,何必问乾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鱼骼匠成尊,犹残海浪痕。
外堪欺玳瑁,中可酌昆仑。
水绕苔矶曲,山当草阁门。
此中醒复醉,何必问乾坤。

白话文翻译:

鱼骨做成的酒杯,依然留有海浪的痕迹。
外表可以用来欺骗珍贵的玳瑁,内里则可以酌饮昆仑山的美酒。
水流绕过青苔的礁石,山峦恰好挡住草阁的门。
在这样的环境中,醒来又醉去,何必去问那天地的变迁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鱼骼:鱼的骨骼,这里指用鱼骨制作的酒器。
  • 匠:工匠,这里指做酒器的工匠。
  • 玳瑁:一种珍贵的海龟,壳可用来制作工艺品,象征珍贵。
  • 昆仑:指中国神话中著名的山脉,常与神仙和美酒联系在一起。
  • 苔矶:长满苔藓的岩石,常用于描绘自然景观。
  • 草阁:草屋,这里指诗人的居所或饮酒的地方。
  • 乾坤:天地,指宇宙间的变化与哲理。

典故解析

  • 昆仑山:在古代文人诗词中常用的意象,象征着仙境和美酒,表示一种追求理想生活的愿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龟蒙(约730-791年),唐代诗人,字希声,号浮丘子,福建人。陆龟蒙以其独特的诗风和个性化的表现形式著称,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他的诗歌多表现出浓厚的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陆龟蒙晚年,反映了他对饮酒和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描绘的酒器和自然景观,不仅是物质的享受,更是精神的寄托。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用鱼骨制成的酒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诗的开头就以“鱼骼匠成尊”引发读者的兴趣,鱼骨的酒器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诗人对生活琐事的关注和对自然材料的独特使用。接着,诗人通过“外堪欺玳瑁,中可酌昆仑”,巧妙地将外表的华丽与内在的真实对比,展现了表象与本质的关系。

在接下来的描写中,水流与山体的结合形成了一幅和谐的自然画面,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最后一句“此中醒复醉,何必问乾坤”更是将诗的主题推向高潮,表达了对人生和宇宙的豁达态度。诗人在自然中寻求灵魂的解脱,不再纠结于世俗的纷扰,体现了他对自由和洒脱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鱼骼匠成尊:以鱼骨制成的酒器,体现了手工艺的独特性。
  2. 犹残海浪痕:酒器上仍留有海浪的印记,象征着自然的痕迹。
  3. 外堪欺玳瑁:酒器的外表华丽,能够欺骗眼光。
  4. 中可酌昆仑:内里可饮美酒,暗喻内在的丰富与深邃。
  5. 水绕苔矶曲:自然景色描写,水流环绕着青苔岩石。
  6. 山当草阁门:山峦恰好挡住草阁的门,营造出一种静谧的环境。
  7. 此中醒复醉:在这样的环境中,醒来又沉醉。
  8. 何必问乾坤:不需要去问宇宙的变化,强调一种洒脱的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鱼骨酒器比作人生的缩影,表面华丽但内在真实。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外堪欺玳瑁,中可酌昆仑”,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使用“水”、“山”、“苔”等自然元素,构造出和谐的环境意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生活的豁达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状态。诗人以酒为媒介,探讨了人生的哲理,强调了内在的丰富和对自由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鱼骼:象征着自然和手工艺。
  2. 玳瑁:象征珍贵与华丽。
  3. 昆仑:象征着理想和美好。
  4. 苔矶:象征自然的静谧和宁静。

这些意象在诗中不仅构建了生动的画面,同时也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用什么材料制作酒器? A. 木材
    B. 鱼骨
    C. 竹子
    D. 石头

  2. “此中醒复醉”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追求名利
    B. 享受自然与生活
    C. 对人生的绝望
    D. 渴望权力

  3. 诗中提到的“昆仑”象征什么? A. 恶劣环境
    B. 美好与理想
    C. 生活的苦涩
    D. 权力的象征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1.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2. 李白《将进酒》:以酒为主题,表达对人生的畅快和豪情,风格更为奔放。

粗略解读:两者都通过饮酒和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态度,不同的是,陆龟蒙更强调内在的宁静与豁达,而李白则更加奔放和豪情四溢。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