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矶望开平王战处》
时间: 2025-04-27 17:02: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咫尺江陵王气浮,东南根本治扬州?
关中早劝高皇定,河内先从世祖求。
狐鼠依山还背水,将军破釜更沈舟。
只今寂寞长干路,杨柳蒹葭满目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历史的追忆与感慨。江陵近在咫尺,王气仍然弥漫,难道东南的根本就要治理扬州?关中早就劝说高皇帝去定国策,而河内早已向世祖求援。如今狐鼠依山而居,背水而战,将军们则是破釜沉舟,决心一战。如今的长干路却显得无比寂寞,满眼的杨柳和蒹葭令人愁绪满怀。
注释:
字词注释:
- 咫尺:形容距离很近。
- 王气:指帝王的气派或权威。
- 东南根本:指东南地区的根本,特指扬州。
- 关中:指陕西一带,历史上是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
- 高皇:指高祖刘邦,汉朝的建立者。
- 世祖:指元朝的世祖忽必烈。
- 狐鼠:暗指狡诈的敌人。
- 破釜沉舟:比喻决心已定,誓不退缩。
- 长干路:古代著名的道路,现多用作怀古之地。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高皇定和世祖求,分别暗示汉朝和元朝的建立,以及历史上权力斗争的背景。
- “破釜沉舟”出自《史记》,意为决心已定,勇往直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磐(生卒年不详),字亨之,号溟洲,清代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豪放派诗风著称。沈磐的作品常以历史和现实交织为主题,表现了他对国事民生的关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清代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作者对历史旧事的思考,以及对当时国家状况的忧虑。诗中表现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以及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采石矶望开平王战处》是一首充满历史感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历史事件与当下景象的对比,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切思考和对现实的忧虑。诗的开头提到江陵的王气,暗指历史的辉煌与权力的中心,接着提出对东南地区治理的疑问,表现出诗人对当时政局的质疑与反思。随后,诗人提及高皇与世祖,描绘了历史上两位重要人物的决策与行动,反映出历史的复杂性。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狐鼠依山还背水”的描写,表达了对当时局势的忧虑,似乎在暗示着权势者与小人的斗争。而“将军破釜更沈舟”则强调了勇气与决心的重要性,表现出历史上将士们的壮志豪情。
最后,诗的结尾“只今寂寞长干路,杨柳蒹葭满目愁”,则以静谧的景象对比前面的历史喧嚣,表现出一种淡淡的悲伤与无奈,令人深思。整首诗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梭,展现出诗人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现实的感慨,情感真挚而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咫尺江陵王气浮:描写江陵近在咫尺,感受到王气的存在。
- 东南根本治扬州?:对东南地区治理的质疑。
- 关中早劝高皇定:提到历史上高皇帝的统治。
- 河内先从世祖求:指向元朝的世祖,表明历史的未卜。
- 狐鼠依山还背水:形容敌人狡诈且处于危险中。
- 将军破釜更沈舟:表达将士们决心一战的精神。
- 只今寂寞长干路:现今的长干路显得冷清。
- 杨柳蒹葭满目愁:自然景色中流露出诗人的愁绪。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狐鼠”比作狡诈的敌人。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自然景物被赋予情感,表达诗人的内心愁绪。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现实局势的忧虑,主题深刻而富有哲理,体现了诗人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陵:象征着历史的权力中心。
- 东南:代表着治理与未来。
- 狐鼠:象征着狡猾的敌人。
- 长干路:象征着历史的流逝与无奈。
- 杨柳蒹葭:自然意象,传递出诗人的愁苦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高皇”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朱元璋
B. 刘邦
C. 李世民
D. 赵匡胤 -
“破釜沉舟”表现了什么样的决心? A. 退缩
B. 绝望
C. 决心一战
D. 袖手旁观 -
诗的最后一句中提到的自然景物是? A. 桃花
B. 杨柳与蒹葭
C. 松树
D. 荷花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现对国家盛衰的思考。
- 李白的《庐山谣》:对历史与自然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沈磐的《采石矶望开平王战处》与杜甫的《春望》都在探讨历史的变迁与现实的无奈,但沈磐的诗更多地关注个人的情感体验,而杜甫则更强调国家的命运。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沈磐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典诗词的意象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