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中嵓寺
作者: 杨慎 〔明代〕
高阁诸天近,长江客路分。
帆开山吐月,钟动水连云。
渔唱通宵起,樵音隔浦闻。
佛香浑不断,散作南岧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中嵓寺的美丽景色和宁静氛围。高耸的阁楼与天空相接,长江在这里分流,游人乘船驶向远方,船帆如同从山中吐出的明月。寺钟声在水面上回荡,仿佛与云朵相连。渔夫的歌声在夜间响起,樵夫的斧声从河对岸传来。寺庙的佛香弥漫而出,散发着南方山岚的芬芳。
注释:
- 高阁:高耸的楼阁,表示寺庙的建筑雄伟。
- 诸天:指天空。
- 长江:指长江,象征水路。
- 帆开:船帆张开。
- 山吐月:比喻山影中映出明月。
- 钟动:钟声响动。
- 渔唱:渔夫的歌唱。
- 樵音:樵夫的声音。
- 佛香:寺庙中传出的香气。
- 南岧:南方高山的气息。
典故解析:
- 中嵓寺:俗称的中崖寺,位于长江边,历史悠久,常吸引文人雅士游览。
- 佛香:暗示佛教文化和信仰,反映出作者对佛教的尊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秋水,明代文学家,擅长诗词和散文,尤其以其工整的诗风和清新的意境闻名。杨慎提倡“诗中有画”的艺术风格,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文化复兴的时期。诗人游历中嵓寺,受到自然美景和佛教文化的启发,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游中嵓寺》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文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诗的开头通过“高阁诸天近,长江客路分”两句,营造出一种高远、开阔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与自然融合的感受。接着,诗人用“帆开山吐月”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船在江水中航行的情景,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诗中“钟动水连云”一句,钟声与水波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展现了寺庙的清幽。
后面几句“渔唱通宵起,樵音隔浦闻”展示了人们生活的乐趣与劳动的和谐,渔夫的歌声和樵夫的斧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动人的生活交响曲,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最后一句“佛香浑不断,散作南岧薰”,则让整个诗篇回归到一种宁静的宗教氛围中,佛香的飘散象征着心灵的宁静与升华,诗人似乎在表达对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寄托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高阁诸天近:描绘寺庙高耸入云,给人一种雄伟的感觉。
- 长江客路分:长江的分流象征着旅途的分岔,暗示人生的选择。
- 帆开山吐月:比喻船帆像月亮一样从山中升起,意象生动。
- 钟动水连云:钟声与水波交响,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自然氛围。
- 渔唱通宵起:渔夫的歌声透出夜的宁静与温暖。
- 樵音隔浦闻:樵夫的声音从对岸传来,形成一种空间的交互感。
- 佛香浑不断:寺庙的香气不断散发,象征佛教文化的持续影响。
- 散作南岧薰:佛香弥漫,给人一种身处自然的感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帆开山吐月”,比喻生动形象。
- 对仗:多处出现对仗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钟声“动”与水波“连”相互映衬,赋予自然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中嵓寺的自然景色和人类活动,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宗教的敬仰。主题思想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歌颂以及对精神寄托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阁:象征着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长江:代表生命的旅程与变化。
- 月:象征着宁静与美好。
- 钟声:传递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感受。
- 渔唱、樵音:表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佛香:象征着宗教的清净与心灵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高阁”指的是: A. 低矮的房屋
B. 高耸的楼阁
C. 一座山
D. 一条河 -
“帆开山吐月”中的“吐”字意为: A. 吐出
B. 吐息
C. 吐泡
D. 吐糟 -
诗中“渔唱通宵起”体现了什么? A. 渔夫的辛劳
B. 夜晚的宁静
C. 大海的波涛
D. 寺庙的钟声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 《鹿柴》(王维):同样描绘自然景色,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 《月下独酌》(李白):表现了在自然中独酌的孤独与洒脱,情感基调略显不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杨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