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唇》

时间: 2025-01-27 03:26:16

海物虽惟错,烹鱼共爱唇。

吞钩前日屡,送酒此时频。

巨口应争羡,丰颐倍可珍。

不须耽丙尾,一种味偏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海物虽惟错,烹鱼共爱唇。
吞钩前日屡,送酒此时频。
巨口应争羡,丰颐倍可珍。
不须耽丙尾,一种味偏新。

白话文翻译:

尽管海里的鱼类种类繁多,但我们烹饪时都特别喜欢鱼的嘴唇。曾经多次吞下钓钩,而现在却频频举杯畅饮。大口鱼让人羡慕,丰腴的鱼头更显得珍贵。我们不必贪恋那丙(鱼尾),因为这种独特的味道更是新鲜美味。

注释:

  • 惟错:惟是指只是,错是指种类繁多。
  • :这里指鱼的嘴唇部分,通常被认为是美味之处。
  • 吞钩:表示钓鱼时多次上钩捕捉。
  • 送酒:此时指的是饮酒的时机。
  • 巨口:指大口鱼,通常体型较大。
  • 丰颐:丰厚的鱼头,形容其肉质丰富。
  • 丙尾:鱼的尾部,此处表示不必过于追求。

典故解析:

此诗虽不涉及具体的历史典故,但可以感受到鱼作为食物的文化象征。古代文人常以鱼喻生活中的各种滋味,鱼的不同部位在饮食文化中也有不同的评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廷崙(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描写自然和生活的诗歌。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食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饮食文化的重视,尤其是在宴饮场合对食材选择的讲究。诗中表现出对鱼类的喜爱,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饮食习惯。

诗歌鉴赏:

《鱼唇》以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对鱼唇的独特喜爱,诗人通过对鱼的描写,反映了对美食的鉴赏与对生活细节的关注。首句“海物虽惟错”开篇即引人入胜,说明海洋的丰饶多样,而“烹鱼共爱唇”则直接切入主题,强调鱼唇的美味。诗中通过“吞钩前日屡”暗示了钓鱼时的乐趣及对美味的渴望,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送酒此时频”则描绘了饮酒作乐的场景,与美味的鱼唇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欢快的气氛。接着“巨口应争羡,丰颐倍可珍”的对比,突出了丰腴鱼头的珍贵,反映了人在食物选择上的讲究。“不须耽丙尾,一种味偏新”则让人联想到品质与口味的追求,强调了鱼唇作为独特美味的地位。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生动,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食的独到见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海物虽惟错:海洋中的生物虽然种类繁多。
    2. 烹鱼共爱唇:大家在烹饪时都特别喜欢吃鱼的嘴唇。
    3. 吞钩前日屡:过去多次被鱼钩钓到。
    4. 送酒此时频:此时的饮酒频繁而愉快。
    5. 巨口应争羡:大口鱼让人感到羡慕。
    6. 丰颐倍可珍:丰腴的鱼头更值得珍惜。
    7. 不须耽丙尾:不必过于贪恋鱼的尾部。
    8. 一种味偏新:因为这种独特的味道更为新鲜。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了“吞钩”来形容对鱼的渴望。
    • 对仗:如“吞钩”与“送酒”,形成音韵的和谐。
    • 反复:强调对鱼唇的喜爱。
  • 主题思想: 诗歌主要表达了对鱼唇的独特喜爱和对美食的追求,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细节的品味与欣赏。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鱼唇:象征着美味,代表着生活中的小确幸。
    • :象征着欢乐与社交,增添了生活的色彩。
    • 巨口丰颐:象征着丰饶的自然和对美好食物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海物虽惟错”意为: A. 海洋的物种多样
    B. 海洋中的物种稀少
    C. 海洋的鱼类不好吃
    D. 海洋的鱼类全是同一种

  2. 诗中提到的“丰颐”指的是: A. 鱼的尾部
    B. 鱼的头部
    C. 鱼的身体
    D. 鱼的鳍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饮中八仙歌》

诗词对比:

  • 《将进酒》:同样表现了饮酒的快乐,但更侧重于豪情与人生哲理。
  • 《饮中八仙歌》:通过饮酒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与乐趣,而《鱼唇》则更聚焦于对美食的追求。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