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冠子 癸丑元夕用宋蒋竹山韵》
时间: 2025-01-26 01:59: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女冠子 癸丑元夕用宋蒋竹山韵
作者:陈维崧
上元晴也。盈盈霁景堪画。夹城况有,琼苞千斛,翠瀫双奁,冷辉交射。一轮圆玉挂。越显人间天上,十分良夜。想谁家年少此际,正逐暗尘嬉耍。六街春谜慵猜打。叹浮生故国,难把前欢借。蜡珠红灺。总湿透昔日,传柑双帕。春罗愁细砑。也料写他不尽,十年前话。约东风送梦,惹人重到,旧樊楼下。
白话文翻译:
元宵的夜晚晴朗无云,晴朗的景色如同画卷。夹城之间,琼苞如千斛,翠绿的波浪如双扇,冷冷的光辉交相辉映。一轮圆月高挂,越发显得人间与天上都是如此美好,真是一个良辰美景。想必哪家年轻人此时正追逐着暗夜里的欢愉。六条街道上的春谜懒得猜测。感叹浮生故国,难以再借前欢。蜡烛的光亮映照着过去的点点滴滴,传递着那双柑子的帕子。春天的罗衣愁苦细腻,想必是无法将十年前的往事尽数写完。约定东风送来梦,惹得人再次归到旧日的楼下。
注释:
- 上元:指元宵节,即农历正月十五。
- 盈盈:形容明亮的样子。
- 琼苞千斛:比喻灯笼或花灯,琼苞是美玉的花蕾。
- 翠瀫:指青色的水波,双奁指双扇窗户。
- 冷辉交射:形容月光清冷而明亮地交错照射。
- 蜡珠红灺:蜡烛的光亮,暗指往昔的回忆。
- 春罗:春天的罗衣,象征着温柔与愁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20-1700),字仲明,号松亭,晚号江湖老人,清代初期的诗人,擅长词曲,风格多样,尤其以抒情见长。其作品常表现对现实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元宵节,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故国的思念,反映了元宵节的热闹景象与个人内心的孤独。
诗歌鉴赏:
《女冠子 癸丑元夕用宋蒋竹山韵》是一首描绘元宵节的词作,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赞美以及对过往时光的缅怀。诗中描绘的元宵夜景色灿烂,月光皎洁,真是一个让人陶醉的良夜。然而,随着对欢愉的追忆,诗人却又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忧伤,感叹浮生无常,往昔的快乐已难以重现。诗中通过“蜡珠红灺”等意象,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往事的不可追,情感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人在享受当下的美好时光时,也无奈地意识到过去的欢愉已成为回忆,形成一种惆怅的情绪。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节日中的快乐与内心的孤独,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上元晴也:引入元宵节的晴朗天气,营造了一个美好的节日氛围。
- 盈盈霁景堪画:形容清澈的夜空和明亮的月光如同一幅画卷,进一步增强了美感。
- 夹城况有琼苞千斛:描绘了城中花灯的美丽,增强了节日的气氛。
- 冷辉交射:形容月光的清冷与明亮,传达出一种宁静的美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琼苞千斛”把灯笼比作美玉的花蕾,形象生动。
- 拟人:如“想谁家年少此际”,让人感受到诗人对青春的向往。
- 对仗:如“春罗愁细砑”,增强了词的音乐感与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元宵节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青春与往事的追忆,同时流露出对流逝时光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着团圆与思念。
- 蜡烛:象征着过去与回忆。
- 春罗:代表温柔与愁苦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上元晴也”中“上元”指的是什么节日?
- A. 端午节
- B. 中秋节
- C. 元宵节
- D. 春节
-
“蜡珠红灺”中“蜡珠”指的是什么?
- A. 蜡烛的光亮
- B. 蜡制的玩具
- C. 蜡染的布
- D. 蜡树的果实
-
诗中提到的“东风”象征着什么?
- A. 春天的到来
- B. 冬天的寒冷
- C. 暴风雨
- D. 秋天的凉爽
答案:
- C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李清照的作品,描绘春景与思念。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的作品,表达对月亮的思考与人间情感。
诗词对比:
陈维崧的《女冠子》与李清照的《青玉案》均以自然景物和节日为背景,但前者更侧重于对往事的感慨和个人情感的流露,而后者则更强调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期待。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共同展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