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问山中》
时间: 2025-01-11 09:53: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摸鱼儿·问山中
作者: 黄升 〔宋代〕
问山中小桃开后,曾经多少晴雨。
遥知载酒花边去,唱我旧歌金缕。
行乐处。正蝶绕蜂围,锦绣迷无路。
风光有主。想倚杖西阡,停杯北望,
望断碧云暮。花知道,应倩蜚鸿寄语。
年来老子安否。一春一到成虚约,
不道树犹如此。烦说与。
但岁岁东风妆点红云坞。
刘郎老去。待有日重来,同君一笑,
拈起看花句。
白话文翻译
问山中小桃树开花后,经历了多少的晴天和雨天。
遥想当年带着酒去花旁,唱着我那旧时的歌。
在欢乐的地方,正有蝴蝶飞舞、蜜蜂围绕,
繁华的景致让人迷失方向。
这美丽的风光有主,我想倚着拐杖在西边的小径上,
停下酒杯向北眺望,
望断了那碧蓝的云霞在黄昏。
花儿知道我的心情,应该请那飞雁传个话。
这些年来我安好否?
每年春天的到来都是空虚的约定,
不知树木竟然也如此。
烦请告诉我。
但年年东风又妆点了红云坞。
刘郎已经老去。希望有一天再来,与你共笑,
提起那看花的句子。
注释
- 小桃:指小桃树。
- 晴雨:比喻人生的波折与变化。
- 载酒:带着酒。
- 金缕:指古时的歌谣,形容优美动听。
- 行乐处:欢乐的地方。
- 蜚鸿:飞来的鸿雁,古代常用作传递信息的象征。
- 刘郎:指诗人自喻,或指别的朋友。
- 东风:春风,象征着春天的来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升,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抒情为主,风格清新脱俗,常融入自然景色以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黄升的晚年,正值春天,诗人通过对桃花的描绘,表达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期待。
诗歌鉴赏
《摸鱼儿·问山中》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诗人通过对小桃花的描写,寄托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怀念。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与人情交融,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温馨的氛围。开篇即用“问山中小桃开后”引出主题,接着通过“曾经多少晴雨”反思过去的经历,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结合起来,展现出一种“人依景生”的意境。
在词的中段,诗人用“行乐处。正蝶绕蜂围”描绘出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场景,意在表达对生活的热爱。然而“锦绣迷无路”又体现出一种迷惘与无奈,使得整首词在欢乐与忧伤之间徘徊,反映出诗人对于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最后部分,诗人表达了对故友的思念以及对未来重聚的期盼,尤其是“待有日重来,同君一笑”,给整首词带来了一丝希望与温暖。这种情感的流露既有对过往的怀念,更有对未来的期待,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问山中小桃开后:直接提问,设问的方式引入自然景色。
- 曾经多少晴雨:反映人生经历的丰富与复杂。
- 遥知载酒花边去:透出对往昔欢聚的怀念。
- 唱我旧歌金缕:旧歌如同金线般珍贵,象征着美好的回忆。
- 行乐处:欢乐的地方,暗喻生活的乐趣与美好。
- 正蝶绕蜂围:描绘生动的春天生机。
- 锦绣迷无路:繁华美丽却让人迷失方向。
- 风光有主:意指美景不再属于自己。
- 想倚杖西阡:渴望静静地倚靠,表达思考的意愿。
- 停杯北望:停下酒杯,目光投向北方,渗透怀旧情怀。
- 望断碧云暮:视线所及,碧云与黄昏交融,象征时间的流逝。
- 花知道,应倩蜚鸿寄语:花儿代替自己向友人传话,体现诗人的孤独。
- 年来老子安否:质问自己这些年的安好,表达对生活的感慨。
- 一春一到成虚约:春天的约定变得空虚,反映对时间的无奈。
- 不道树犹如此:树木依然生长,却无从诉说。
- 烦说与:请求告知,表达期待与渴望的心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锦绣迷无路”,将繁华比作迷路,形象生动。
- 拟人:如“花知道”,赋予自然以人性,增加情感共鸣。
- 对仗:“停杯北望,望断碧云暮”,对仗工整,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人生经历的感慨、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未来重聚的期望,深刻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小桃:象征着春天与美好,代表着生命的希望。
- 晴雨:象征人生的波折与变化,反映出生活的无常。
- 酒:象征欢聚与友谊,代表着诗人对过往的怀念。
- 蝶蜂: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美好,描绘出春天的生机。
- 花:象征着青春与美好回忆,承载着诗人对旧时光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问山中小桃开后”是对什么的提问?
- A. 小桃的开花
- B. 过去的经历
- C. 自然景色
- 答案:A
-
诗中“锦绣迷无路”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迷失与无奈
- B. 生活的乐趣
- C. 对未来的期待
- 答案:A
-
“待有日重来,同君一笑”表达了什么想法?
- A. 对友情的珍视
- B. 对生活的无奈
- C. 对春天的感慨
-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by 辛弃疾
诗词对比
- 比较《摸鱼儿·问山中》与《春江花月夜》,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情,但前者更侧重于感怀与思考,而后者则表现出浓烈的情感与壮丽的景象。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词学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