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为遗蜕山中桃花作,寄冯云月)》
时间: 2025-01-11 09:54: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摸鱼儿(为遗蜕山中桃花作,寄冯云月)》
作者:黄升 〔宋代〕
问山中小桃开后,曾经多少晴雨。
遥知载酒花边去,唱我旧歌金缕。
行乐处。正蝶绕蜂围,锦绣迷无路。
风光有主。想倚杖西阡,停杯北望,望断碧云暮。
花知道,应倩蜚鸿寄语。
年来老子安否。一春一到成虚约,不道树犹如此。
烦说与。但岁岁东风妆点红云坞。
刘郎老去。待有日重来,同君一笑,拈起看花句。
白话文翻译
问那山中小桃花开放后,经历了多少个晴天和雨天。
遥想我载着酒,去花边吟唱我那首旧歌。
在享乐的地方,正如蝴蝶飞舞、蜜蜂围绕,绚丽的景色让我迷失了方向。
风光是有主人所拥有的。我想倚杖在西边的小路上,停下酒杯向北眺望,直到望断那碧蓝的云影黄昏。
花儿知道,应该请那飞鸿去传递我的问候。
这几年我老父亲安好否?每当春天到来,成了空约,不知道这树木依然如此。
烦请告诉我吧。每年东风都装点着红云坞。
刘郎已经老去。期待有一天再相聚,同你一笑,提起看花的诗句。
注释
- 小桃:指的是山中盛开的桃花。
- 载酒:形容携带酒去游玩。
- 金缕:指的是美丽的歌声,可能是指用金线缝制的衣物,象征珍贵。
- 蜚鸿:指的是大雁,古代诗词中常用作传递信息的象征。
- 刘郎:这里可能指的是诗人自己,表示时间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升,宋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意象著称。其作品多关注自然景物与人情世故的结合,善于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黄升对故乡山中桃花的怀念之际,寄托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通过描写桃花,传达对过去时光的追忆与对未来重聚的期盼。
诗歌鉴赏
黄升的《摸鱼儿》蕴含了深厚的情感和细腻的观察,诗中借桃花的盛开而引发对自然、人生的深思。开头的“问山中小桃开后,曾经多少晴雨”不仅是对桃花的景致描绘,更是对人生经历的隐喻。诗人在这里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美好回忆的珍视。接着,他描绘了自己的游乐场景,蝴蝶和蜜蜂的飞舞,呈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画面,然而在美好之中又隐含着迷失的无奈。
“想倚杖西阡,停杯北望,望断碧云暮”这一句中,诗人展现了对未来的向往与对过往的缅怀,通过对景的描写,表达了个人的孤独与渴望相聚的情感。随后,诗人提到“花知道,应倩蜚鸿寄语”,借用自然的花来传递情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也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整首诗在描写美丽的自然景观的同时,深刻地揭示了人内心对于时间流逝和旧友重聚的复杂情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切思考与对人生的哲学探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问山中小桃开后,曾经多少晴雨”:提问桃花开放后经历了怎样的自然变化,寓意人生的历程。
- “遥知载酒花边去,唱我旧歌金缕”:怀念过去的欢乐时光,想象自己与朋友共饮。
- “行乐处。正蝶绕蜂围,锦绣迷无路”:享受当下的欢乐,面对美丽而迷失。
- “风光有主”:美景是为有主之人所享,隐含对人生归属的思考。
- “想倚杖西阡,停杯北望,望断碧云暮”:表达了对未来的向往与对过往的缅怀。
- “花知道,应倩蜚鸿寄语”:自然的花可以传递情感,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 “年来老子安否”:关注亲人的安危,表现出对家庭的牵挂。
- “一春一到成虚约,不道树犹如此”:感叹时间的流逝与虚无的约定。
- “烦说与”:请求朋友传达信息。
- “岁岁东风妆点红云坞”:每年春风吹拂,装点桃花盛开的地方。
- “刘郎老去”:感慨自己年岁已高。
- “待有日重来,同君一笑,拈起看花句”:期待再聚,重温旧日情谊。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花”来象征情感的寄托。
- 拟人:将花赋予情感,能够“知道”人间事。
- 对仗:如“倚杖西阡,停杯北望”,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对旧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友人深切的思念,体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未来重聚的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花:象征青春、爱情与生命的美好。
- 蝴蝶、蜜蜂:生机与欢乐的象征。
- 东风:春天的象征,代表生机与希望。
- 红云坞:代表美丽的自然景色,寄托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蜚鸿”指的是什么?
- A. 鱼
- B. 大雁
- C. 蝴蝶
- D. 蜜蜂
-
“问山中小桃开后,曾经多少晴雨”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 A. 自然的变迁
- B. 人生的经历
- C. 朋友的离去
- D. 家庭的安宁
-
下面哪一句体现了对未来的向往?
- A. “刘郎老去”
- B. “待有日重来”
- C. “岁岁东风妆点”
- D. “望断碧云暮”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赠汪伦》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赠汪伦》相比较,黄升的《摸鱼儿》更注重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与情感的细腻流露,而李白则更直接表达对友人的深情与思念。两者都表现了对友情的珍视,但表现手法与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古典文学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