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吴生赴汴省其父指挥》
时间: 2025-04-29 04:05:11意思解释
送吴生赴汴省其父指挥
作者:高启 〔明代〕
原文展示:
都亭槐雨净朝埃,彩服逢秋试剪裁。
定远未归双节在,孝廉初去一船开。
城依梁苑烟中闭,河绕隋堤树里来。
家庆拜余寻旧迹,夕阳骑马过繁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送别吴生前往汴省的情景。早晨的雨洗净了都亭的尘埃,秋天的彩衣在此时试剪裁。吴生的父亲尚未归来,正值中秋佳节,吴生初次出发,乘坐一只小船。城墙依靠着梁苑,在烟雾中显得幽闭,河水环绕着隋堤,树木掩映其中。家中庆祝的仪式使我回忆起往日的情景,夕阳下我骑马经过繁台,感慨万千。
注释
- 都亭:指的是都城的亭子,象征着繁华之地。
- 槐雨:槐树的雨,指槐树上的雨水,暗示清新之气。
- 彩服:指华丽的衣服,通常在节庆时穿着。
- 定远:此处可能是吴生的家乡或某个地名。
- 孝廉:古代对品德高尚、孝顺的人称谓。
- 梁苑:指的是古代的园林,象征着风景优美。
- 隋堤:指隋朝时期修建的堤岸,代表着历史与人文的交融。
- 繁台:指繁华的台阶或平台,象征着往日的辉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启(1503年-1620年),字太华,号秋水,浙江宁波人,明代文学家,工诗词,尤以七律著称。他的诗风清新秀丽,情感真挚,常以个人的经历与感情为题材。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高启送别吴生之际,反映了他对吴生出行的祝福与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故土的怀念。
诗歌鉴赏
《送吴生赴汴省其父指挥》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心和祝福。诗中以清新的自然景色作为背景,勾画出一幅生动的送别图景。开篇“都亭槐雨净朝埃”,通过描写清晨的雨水,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气氛,象征着新开始的希望。而“彩服逢秋试剪裁”则暗示着送别之际的喜庆与期待,表现出吴生即将踏上的新旅程。
接下来的“定远未归双节在”一句,将时间与空间结合,体现了节令的变化与吴生的离去形成强烈对比,暗示了对故乡的思念。中间的“城依梁苑烟中闭,河绕隋堤树里来”,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浓厚的乡愁与依恋。最后两句“家庆拜余寻旧迹,夕阳骑马过繁台”,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夕阳中的骑马更增添了一丝淡淡的伤感。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有对故土的眷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感人力量。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都亭槐雨净朝埃”:描绘早晨的清新景象,槐树上的雨水洗净了尘埃,象征着一切焕然一新。
- “彩服逢秋试剪裁”:秋天到来,彩衣在此时试剪,表达节日的气氛和对未来的期许。
- “定远未归双节在”:吴生的父亲尚未归来,正逢中秋佳节,反映了对亲人的思念。
- “孝廉初去一船开”:吴生作为孝子,初次踏上旅途,乘船而去,昭示着新的征程。
- “城依梁苑烟中闭”:城市在烟雾中显得幽闭,暗示着对故乡的依恋。
- “河绕隋堤树里来”:描绘河流环绕着古老的堤岸,树木环绕,象征着自然的美好。
- “家庆拜余寻旧迹”:家中庆祝的仪式让人追忆往昔,表现出对美好回忆的怀念。
- “夕阳骑马过繁台”:夕阳下骑马经过繁华的台,意象丰富,暗示着岁月的流逝与感伤。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情感结合,形成生动的意象。
- 对仗:如“城依梁苑烟中闭,河绕隋堤树里来”,工整的对仗增加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描写自然景物,赋予其情感,使整个画面更为生动。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描写送别的场景,表现出对友人的祝福与对故乡的眷恋,传递了浓厚的人情味和对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 雨:象征着清新与希望,同时带有淡淡的忧伤。
- 彩服:代表着节日的欢庆和生活的美好。
- 双节:暗示着团圆与离别的对比,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 夕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带有怀旧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槐雨”的作用是什么?
- A. 表达清新的气息
- B. 表达对故乡的怀念
- C. 表达节日的气氛
-
“孝廉”指的是?
- A. 品德高尚的人
- B. 诗人自己
- C. 吴生的父亲
-
诗中反映的节令是?
- A. 春节
- B. 中秋节
- C. 端午节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李白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送友人》:同样表达了送别的情感,但更强调个人的豪情与壮志。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对未来的展望与对友人的祝福,展现出更为辽阔的情感视野。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高启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