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杂感十首以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为韵》
洙泗日已远,儒术日已丧。
学者称孔墨,为国杂伯王。
书生幸有闻,力薄不能倡。
默默世俗间,汝职无乃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儒家学说的衰落以及学者地位的无奈。诗开头提到洙泗(即孔子故乡)已经遥远,儒家学问的影响日渐减弱。学者们把孔子和墨子称作国家的贤人,但如今却成为了世俗的杂家。作为书生的我虽然有些耳闻,但力量薄弱,无法倡导和传播这些学问。最后,作者感叹在这默默的世俗中,自己的职责似乎也变得无关紧要。
注释
- 洙泗:指的是洙水和泗水,古代指孔子的故乡,象征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 儒术日已丧:指儒家学说逐渐衰落。
- 孔墨:指孔子和墨子,分别代表儒家和墨家的思想。
- 杂伯王:形容学者们被称为杂家,失去了正统的地位。
- 默默世俗间:指在世俗中默默无闻,感到无奈和失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他一生致力于恢复国力,诗歌风格以豪放、沉郁见长,作品中常流露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和社会变革之际,儒家思想的影响力逐渐受到挑战,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儒家传统衰落的忧虑和对学者无能为力的感叹。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陆游对当时学术环境的深刻反思。诗的开头提到洙泗,立刻引发读者对儒家文化的联想,诗人通过对古代圣地的回忆,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与失落感。接下来的句子则直指当下,指出儒术已然衰败,学者的地位沦落,传达出浓厚的悲观情绪。
陆游在此诗中运用了“默默世俗间”这样的意象,展现了书生在社会中的孤立无援感。尽管有学问,却力不从心,无法改变现状,显示出一种无奈与愤懑。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深沉而又悲凉,反映出诗人对个人责任与社会现实的深切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洙泗日已远:强调时间的流逝,古老的文化和理想越来越遥远。
- 儒术日已丧:指出儒家学说的衰败,反映出社会对传统的逐渐疏离。
- 学者称孔墨:虽有称誉,但实际地位已不复存在,显示出对学术的讽刺。
- 书生幸有闻:自谦的态度,承认自身的无力。
- 力薄不能倡:虽有想法,能力却不足,表现出无能为力的自省。
- 默默世俗间:感到孤独与无奈,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感慨。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对句的对称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洙泗象征着传统文化的根基,反映出文化的衰落。
- 反讽:对学者地位的讽刺,表现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传统文化衰落的忧虑与对个人无力改变现状的感慨。通过对儒家思想的回顾,诗人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洙泗:象征着儒家文化的辉煌与衰落。
- 书生:代表知识分子在动荡时代的无奈与挣扎。
- 秋月:象征宁静与孤寂,暗示诗人内心的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洙泗日已远”中的“洙泗”指的是谁的故乡? A. 墨子
B. 孔子
C. 老子
D. 庄子 -
诗中提到“儒术日已丧”,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A. 文化繁荣
B. 学术衰退
C. 战争频繁
D. 经济发展 -
“书生幸有闻,力薄不能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A. 自豪
B. 无奈
C. 愤怒
D. 快乐
答案: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
- 王安石《登飞来峰》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与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相比,陆游的这首诗更倾向于对社会文化的反思与批判,而王安石的作品则更强调个人的豪情与壮志。两者在情感表达和主题重点上存在明显差异,展示出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的思考与抉择。
参考资料
- 《陆游诗词集》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