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西峰寺见弟蒙所与僧屋诗》

时间: 2025-02-04 16:10:23

檄便入云山,相逢话晚年。

惯吟茅屋下,时打葛藤前。

应世未圆觉,无人识圣颠。

滔滔儿女境,犹抱颖师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檄便入云山,相逢话晚年。
惯吟茅屋下,时打葛藤前。
应世未圆觉,无人识圣颠。
滔滔儿女境,犹抱颖师弦。

白话文翻译:

诗的意思是:我匆匆进入云山,与你相聚谈论晚年的生活。习惯在茅草屋下吟唱,偶尔在葛藤前停留。面对这个世俗的纷扰,我的觉悟尚未达到,无人能识得这位圣者的高峰。纵使世间儿女情长,我仍然心怀师父的教诲。

注释:

  • :急速、匆忙的样子。
  • 云山:指山中云雾缭绕的景象,象征清静。
  • 茅屋:简陋的草屋,常用来指代隐居的生活。
  • 葛藤:一种植物,常生长于山野之间,象征自然的清幽。
  • 应世:适应世俗的生活。
  • 圆觉:完全的觉悟,指佛教中的圆满智慧。
  • 圣颠:指高人、圣者的境界。
  • 滔滔:波涛汹涌,喻指世间的纷扰。
  • 颖师弦:指代师父的教诲、思想。

典故解析:

该诗中提到的“圆觉”源自佛教的“圆觉经”,意指达到圆满的觉悟与智慧。在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与对精神追求的执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著,宋代诗人,主要以山水田园诗而著称。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诗人与弟弟相聚之时,表达了对晚年生活的思考与对世俗纷扰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师父教诲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与弟弟相聚时的心境,充满了对晚年生活的思考。开头的“檄便入云山”展示了诗人匆忙而又渴望与亲友相聚的心情;“惯吟茅屋下”则透露出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对“圆觉”的提及,指出诗人对人生真谛的追求,然而他感到自身的觉悟尚未完全,显得无奈而又渴望。最后两句通过“滔滔儿女境”和“犹抱颖师弦”的对比,强调了世俗和精神生活的冲突,表现出诗人对师父教诲的珍视。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檄便入云山:诗人急匆匆地进入山中,表现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相聚的期待。
    2. 相逢话晚年:与弟弟相聚,谈论各自的晚年生活,流露出对过往的追忆。
    3. 惯吟茅屋下:习惯于在茅草屋下吟唱,象征着诗人对简单生活的热爱。
    4. 时打葛藤前:偶尔停下,打理葛藤,展现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姿态。
    5. 应世未圆觉:面对世俗的纷扰,诗人自觉尚未完全觉悟。
    6. 无人识圣颠:无人能理解自己所追求的高尚境界。
    7. 滔滔儿女境:世间的纷扰与儿女情长,表现出世俗的无奈。
    8. 犹抱颖师弦:心中依然怀念师父的教诲,强调精神追求的重要性。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通过自然意象展现内心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意象分析:

  • 云山:象征清静、隐逸的生活。
  • 茅屋:代表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
  • 葛藤:自然的象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 圆觉:宗教的象征,代表着对真理的追求。
  • 儿女境:世俗生活的象征,表现出对现实的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圆觉”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完全的觉悟
    C. 一种乐器
    D. 一种饮品

  2. 诗人习惯在什么地方吟唱? A. 城市广场
    B. 茅屋下
    C. 学校里
    D. 花园中

  3. “滔滔儿女境”是什么意思? A. 形容自然风光
    B. 形容世间的纷扰
    C. 形容师父的教诲
    D. 形容诗人的心境

答案: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山中杂诗》 王维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本诗均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但《静夜思》侧重于思乡之情,而《到西峰寺见弟蒙所与僧屋诗》侧重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与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十九首》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