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八日携子侄到上乘偶成》
时间: 2025-02-04 16:34: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首犹堪数里行,相过一笑见山堂。
残僧门径静于夜,新夏林塘暖自凉。
且借吟床娱半日,何妨归笠戴斜阳。
我来岂敢辞筋力,先陇松楸倚寺旁。
白话文翻译:
我虽然白发苍苍,仍然能走几里路,
偶然相遇,看到山中的寺堂,彼此一笑。
夜晚的静谧让僧人的门径显得格外安宁,
新夏的林塘在温暖中透出凉意。
不妨借用吟诗的床榻消磨半天的时光,
何妨在斜阳下回家时戴上斗笠。
我来这里岂敢拒绝体力的消耗,
先在山坡上,靠着松树和楸树,歇一歇。
注释:
- 白首:指年老,白发。
- 山堂:山中的寺庙。
- 残僧:指年老的僧侣。
- 林塘:树林和池塘,描绘自然环境。
- 吟床:吟诗的床榻。
- 笠:斗笠,遮阳帽。
- 筋力:体力,精力。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山堂”和“残僧”,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表现隐士生活和清静的环境,反映出一种对淡泊明志、追求清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常以清新自然、情景交融为特征。他的作品大多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四月八日,春夏交替之际,正是外出游玩、享受自然的好时节。诗人带着子侄出游,感受山水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与亲人共享欢乐时光的心情。
诗歌鉴赏:
《四月八日携子侄到上乘偶成》是一首展现人生哲学与自然美的诗作。诗中的情景描绘细腻,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开篇“白首犹堪数里行”,诗人以自身的白发为引,表明尽管年岁已高,依然乐于外出游历,展示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接下来的“相过一笑见山堂”,则通过与子侄的互动,体现了家庭的温馨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残僧门径静于夜,新夏林塘暖自凉”,展现了诗人所处环境的静谧与美好,使人感受到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特别是“新夏”,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蓬勃与活力,给人以希望。
下半部分的“且借吟床娱半日,何妨归笠戴斜阳”,表达了诗人希望在自然中放松心情、吟诗作乐的愿望,体现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恬淡心情。
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融入了亲情、生活态度和对岁月的感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欣赏与感激,情感真挚而细腻,给读者带来深刻的思考与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首犹堪数里行:年老的我依然能走几里路,展现出老年人的不屈精神。
- 相过一笑见山堂:偶然相遇,看到山中寺庙,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善意。
- 残僧门径静于夜:夜晚的僧人门径显得尤其安静,描绘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新夏林塘暖自凉:新夏的林塘带来温暖的同时又显得凉爽,展现自然的美妙。
- 且借吟床娱半日:不妨借用吟诗的床榻消磨半天时光,表现出一种悠闲。
- 何妨归笠戴斜阳:在斜阳下回家时,何妨戴上斗笠,表现了随意与自在。
- 我来岂敢辞筋力:我来这里怎么能拒绝体力的消耗,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 先陇松楸倚寺旁:在寺旁的松树林下稍作歇息,展现出一种对自然的亲近。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白首犹堪数里行”与“何妨归笠戴斜阳”,形成呼应。
- 意象:山堂、松楸、林塘等意象,营造出宁静自然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与生活为核心,表达了诗人对家庭、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意象分析:
- 山堂:象征清静的生活与内心的宁静。
- 松楸:象征长寿与坚韧,暗示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斜阳:代表夕阳西下,寓意人生的余晖与淡淡的忧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白首”指: A. 年轻人
B. 老年人
C. 中年人 -
诗中“新夏”意指: A. 秋天
B. 冬天
C. 夏天 -
诗人在途中看到的建筑是: A. 酒店
B. 山堂
C. 学校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对比,两者均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但陈著的诗更注重家庭与生活的平和,而王维则更倾向于孤独的隐居生活,展现出不同的人生哲学。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