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文宣王答》
时间: 2025-01-26 06:22:5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代文宣王答
作者:罗隐
三教之中儒最尊,
止戈为武武尊文。
吾今尚自披蓑笠,
你等何须读典坟。
释氏宝楼侵碧汉,
道家宫殿拂青云。
若教颜闵英灵在,
终不羞他李老君。
白话文翻译
在三教中,儒教是最为尊崇的,
停止战争以礼治国,武力尊重文治。
我如今还在披着蓑衣和斗笠,
你们何必去读那些古老的典籍呢?
佛教的宝楼侵入了碧蓝的天空,
道教的宫殿拂过了青云。
如果颜回和闵子的人杰在世,
他们也不会羞愧于李老君的教导。
注释
字词注释:
- 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
- 止戈为武:停止战争,提倡文治。
- 披蓑笠:指隐士的装束,象征简朴生活。
- 典坟:古代书籍,指经典文献。
- 释氏:指佛教。
- 宝楼:佛教寺庙的建筑。
- 颜闵:指颜回和闵子,孔子的弟子,以德行著称。
- 李老君:指道教的创始人老子。
典故解析:
- 颜回和闵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强调道德和仁义。
- 李老君是道教的创始人,代表道教的思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隐(833年-909年),唐代诗人,字梦阮,号紫阳,晚年隐居在福建,是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作品以诗歌见长,风格清新、饱含哲理。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思想多元化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儒、道、佛三教的探讨,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诗歌鉴赏
《代文宣王答》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思考的诗,罗隐通过对儒家、道家、佛教三教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社会现象和传统文化的独特见解。诗的开头以“儒最尊”明确了儒家在三教中的地位,接着通过“止戈为武”提出了以文治国的主张,反映了诗人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深刻认识。
“吾今尚自披蓑笠”一句,展示了诗人追求简朴生活的态度,与当时社会的浮华形成鲜明对比。接下来的“你等何须读典坟”则是对那些迷信经典、忽视实践的人的讽刺,突显了诗人对实用主义的倡导。
后半部分提到的“释氏宝楼”和“道家宫殿”,则在描绘宗教建筑的同时,暗含对宗教权威的质疑与反思。最后一句“若教颜闵英灵在,终不羞他李老君”,表现出对古代圣贤的崇敬,同时也表达了对当今学术虚浮的无奈。
整首诗凝练而深刻,蕴含着诗人对人生、社会和文化的深思,既是对传统的尊重,也是对现实的批判,体现了罗隐的哲学思考和文学才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教之中儒最尊:指出儒教在三教中的地位。
- 止戈为武武尊文:强调文治的重要性,反对武力。
- 吾今尚自披蓑笠:表达诗人追求隐逸生活的态度。
- 你等何须读典坟:质疑对经典的盲目崇拜。
- 释氏宝楼侵碧汉:描绘佛教寺庙的壮丽,反映宗教的影响力。
- 道家宫殿拂青云:同样描绘道教的神秘和高远。
- 若教颜闵英灵在:提到古代圣人,表现对传统的尊崇。
- 终不羞他李老君:希望古圣贤也不会因现状感到羞愧。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释氏宝楼侵碧汉,道家宫殿拂青云”,形成对称的美感。
- 比喻:用“披蓑笠”比喻隐士的生活状态,象征简朴与清净。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儒、道、佛三教的价值,强调文治的重要性,同时对当时社会的浮华与迷信表示批判,表现出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蓑笠:象征隐逸与简朴的生活。
- 宝楼:代表佛教的权威与影响。
- 宫殿:象征道教的神秘和高远。
- 颜闵:传统文化与道德的象征。
- 李老君:道教的代表,象征智慧与哲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三教之中儒最尊”中的“三教”是指哪三教?
A. 儒教、道教、基督教
B. 儒教、道教、佛教
C. 儒教、佛教、伊斯兰教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披蓑笠”象征什么?
A. 富贵生活
B. 隐逸与简朴
C. 学术成就
答案:B -
诗人对“典坟”的态度是?
A. 崇拜
B. 质疑
C. 忽视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与批判。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表现了对传统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悟。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二者均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但《代文宣王答》更侧重于对当下社会风气的批判,而《登鹳雀楼》则通过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的壮志与豪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罗隐诗文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