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五日访王韦轩知府东坞真诏道中》
时间: 2025-01-27 04:12: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正月五日访王韦轩知府东坞真诏道中
陈著 〔宋代〕
晴光欲雪做新元,
访旧西来第一番。
十五里行千曲路,
两三处见数家村。
山培浮土为田肉,
涧束湍流有石痕。
安稳不知危世事,
更从何处觅桃源。
白话文翻译:
在新年的阳光下,似乎要下雪,
我这次来访是为了重温旧情。
在蜿蜒的路上走了十五里,
偶尔见到几户人家在村落中。
山上厚厚的土壤培育着农田,
溪水的湍流在石头上留下了痕迹。
在这里安稳地生活,不知世间的危机,
又从何处去寻找那理想的桃花源呢?
注释:
- 晴光:阳光明亮。
- 欲雪:将要下雪,表现出即将来临的寒冷。
- 第一番:第一次来访。
- 千曲路:指道路曲折蜿蜒。
- 田肉:指土壤肥沃,能够养活庄稼。
- 涧束湍流:指山涧的急流。
- 石痕:石头上的痕迹,指水流冲刷留下的痕迹。
- 安稳:安静而稳定的生活状态。
- 危世事:指社会动荡、政治危机等。
- 桃源:指理想的、与世隔绝的美好生活环境。
典故解析:
桃花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个理想社会的象征,表示人们渴望的宁静与安逸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宋代诗人,生平信息较少,以其清新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热爱著称。其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观,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正月初五,春节后的首次拜访,表达了诗人对旧友的思念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隐含了对社会动荡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到访友人时的自然景象和乡村生活,展现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田园情怀。开头两句以晴光和欲雪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新年的氛围,给人以希望与期待。接下来的“十五里行千曲路”则使人感受到旅途的艰辛与曲折,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交融。
“山培浮土为田肉,涧束湍流有石痕”这两句描绘出一种自然的和谐美,山与水的组合反映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最后两句则转向对现实的反思,表达了对社会动荡的忧虑和对理想生活的渴望。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反衬出对世事的无奈与思索,展现了深刻的哲理和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晴光欲雪做新元:描绘了新年时光,晴朗的天空似乎要下雪,象征着新年带来的清新气息与寒冷。
- 访旧西来第一番:表达了作者此次是为了探访旧友,强调了重温旧情的主题。
- 十五里行千曲路:形象地表现出路途的漫长与曲折,增强了旅途的艰辛感。
- 两三处见数家村:在行走中偶尔看到几户人家,突显出乡村的宁静与稀疏。
- 山培浮土为田肉:形象地描绘出肥沃的土壤,为农田提供了养分。
- 涧束湍流有石痕:溪水流动的痕迹,增添了自然的动态美。
- 安稳不知危世事:在这宁静的环境中,诗人感受到一种与世隔绝的安宁。
- 更从何处觅桃源: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渴望,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人生活境结合,展现情感。
- 对仗:如“山培浮土”和“涧束湍流”等,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象征:桃源象征理想生活的追求,深刻而富有哲理。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之美与乡村生活,表现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同时反映出对社会动荡的忧虑。诗人在安静的环境中思索人生,寻求内心的桃花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晴光:象征希望与新生。
- 雪:象征纯洁与寒冷。
- 村落:象征宁静与乡愁。
- 田肉:象征丰饶与生活的希望。
- 桃源:象征理想与追求。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情感基调,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
“桃源”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 A. 现实生活
- B. 理想生活
- C. 乡村景色
- D. 自然灾害
-
诗中提到的“十五里行千曲路”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旅途的短暂
- B. 旅途的艰辛
- C. 乡村的美好
- D. 朋友的热情
答案:
- B. 宋代
- B. 理想生活
- B. 旅途的艰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饮酒》中同样描绘了田园生活的悠闲与宁静,与陈著的诗歌在意境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但陶渊明更注重对内心世界的描绘,而陈著则结合现实与理想的对比,展现出更多的哲理和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鉴赏词典》
- 《陶渊明与桃花源的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