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楼诗二十首。龟山》

时间: 2025-02-04 15:25:46

一峰凝黛当明镜,十仞乔松倚翠屏。

秋月满时侵兔魄,

素波摇处动龟形。

旧深崖谷藏仙岛,新结楼台起佛扃。

不学大蛟凭水怪,等闲雪雨害生灵。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峰凝黛当明镜,
十仞乔松倚翠屏。
秋月满时侵兔魄,
素波摇处动龟形。
旧深崖谷藏仙岛,
新结楼台起佛扃。
不学大蛟凭水怪,
等闲雪雨害生灵。

白话文翻译

一座青山如黛,映照在明亮的湖面上,
高耸的松树仿佛依偎在翠绿的屏风旁。
秋天的明月照耀着时,映入兔子的灵魂,
清波荡漾之处,仿佛在动着龟的形状。
旧时深崖峡谷中隐藏着仙人居住的岛屿,
新建的楼台仿佛在开启佛教的门扉。
我不想像大蛟那样在水中作怪,
只希望在风雨中能保护生灵。

注释

  • 凝黛:形容山峰的颜色如浓墨般深沉。
  • 明镜:指湖面清澈如镜。
  • 十仞:十仞为高度单位,表示松树高大。
  • 乔松:高大的松树。
  • 兔魄:兔子的灵魂,古代传说中与月亮有关。
  • 素波:清澈的波浪。
  • 龟形:指龟的形状,寓意稳重。
  • 崖谷:指悬崖和深谷。
  • 仙岛:传说中的仙人居所。
  • 佛扃:佛教的门扉。
  • 大蛟:传说中的大龙,象征水中的邪恶。
  • 雪雨:自然现象,代表风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绅(约772年-846年),字季长,号青原。唐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李绅为人清白,身处官场却不屑于权势,追求隐逸生活。

创作背景

《新楼诗二十首》是李绅在为某地新建楼台而作,诗中描绘了新楼所处的自然环境,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类建筑的思考,反映出他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期盼。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座新楼周围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细腻观察和深情抒怀。一峰凝黛、十仞乔松等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湖水如镜、松树作屏则形成了一个静谧和谐的画面。秋月与兔魄的结合,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寓意深远。

诗中提到的“旧深崖谷藏仙岛”与“新结楼台起佛扃”的对比,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开发与改造,但李绅并不赞同无节制的破坏。他以“不学大蛟凭水怪”警示人们,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不是追求权势与欲望的无度。因此,整首诗在优美的自然描写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提醒人们珍惜自然、关注生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峰凝黛当明镜:描写山峰的美丽,形容其颜色如黛,映衬在清澈的湖面上。
  2. 十仞乔松倚翠屏:高大的松树像是倚靠在绿色的屏风上,形成一幅和谐的画面。
  3. 秋月满时侵兔魄:秋天的明月在空中圆满,仿佛照入了兔子的灵魂。
  4. 素波摇处动龟形:清澈的湖水波动,映出龟的形状,象征着自然的安静与和谐。
  5. 旧深崖谷藏仙岛:深谷中藏着传说中的仙人居所,体现了自然的神秘。
  6. 新结楼台起佛扃:新建的楼台仿佛开启了佛教的门扉,象征着人类活动。
  7. 不学大蛟凭水怪:表明诗人不愿意学习那种在水中作恶的大龙。
  8. 等闲雪雨害生灵:强调即便是自然的雪雨也应当保护生灵,不应造成伤害。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秋月满时侵兔魄”,将月亮形象化为能侵入灵魂的存在。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如波浪、月亮赋予情感,使景物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对自然的珍惜与保护,反映出诗人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倡以善良和谦逊的态度面对自然。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峰:象征坚韧与不屈。
  • 明镜:代表纯净与宁静。
  • 秋月:象征圆满与思念。
  • 素波:代表平和与柔美。
  • 仙岛:象征理想与超脱。
  • 楼台:象征人类文明与发展的痕迹。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理想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向往和谐的思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明镜”指的是什么?

    • A. 湖面
    • B. 明亮的天空
    • C. 太阳
    • D. 月亮
  2. 诗人反对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 A. 尊重自然
    • B. 追求权势与欲望
    • C. 保护生灵
    • D. 隐逸生活
  3. 诗中提到的“兔魄”与哪个自然现象相关?

    • A. 秋月
    • B. 湖水
    • C. 雪雨
    • D. 松树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杜甫的《望岳》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 李绅与王维:两者都以自然景色为主题,但李绅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王维则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哲理的思考。
  • 李绅与杜甫:李绅的作品更具田园气息,杜甫则更多反映社会现实,两者在风格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绅诗文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