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楼诗二十首。龙宫寺》

时间: 2025-01-27 03:17:44

银地溪边遇衲师,笑将花宇指潜知。

定观玄度生前事,

不道灵山别后期。

真相有无因色界,化城兴灭在莲基。

好令沧海龙宫子,长护金人旧浴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银地溪边遇衲师,
笑将花宇指潜知。
定观玄度生前事,
不道灵山别后期。
真相有无因色界,
化城兴灭在莲基。
好令沧海龙宫子,
长护金人旧浴池。

白话文翻译

在银色的溪边,遇见了一位僧人,
他笑着指着花宇,似乎对潜在的真理有所了解。
我认真观察了生前的种种事情,
却未曾料到灵山别后还有相见的期盼。
真正的真相是否存在,都是因为色界的缘故,
而化城的兴起和灭亡则根植于莲花的基础。
希望大海中的龙宫子,
能够长久守护那金人的旧浴池。

注释

  • 银地:形容水面如银,光滑明亮。
  • 衲师:指僧人,特指穿着僧衣的和尚。
  • 花宇:花的宇宙,可能指花的美好与神秘。
  • 玄度:深奥的道理或境界。
  • 灵山:佛教中指代极乐世界的山,也指理想或精神的高地。
  • 色界:佛教术语,指感官世界。
  • 化城:世俗世界,常用来比喻纷扰不定的生活。
  • 莲基:莲花的根基,象征纯洁与智慧。
  • 龙宫子:传说中的海龙王之子,指代龙宫的子嗣。
  • 金人:指佛像或神灵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绅,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作品多涉及山水、佛教、人生哲理等主题。李绅在唐朝时期的文化背景下,受到道教与佛教思想的影响,诗风具有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佛教盛行,诗人通过与僧人的对话,表达对真理与存在的思考,同时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佛教信仰的追求与探索。

诗歌鉴赏

《龙宫寺》是一首融合了自然美、哲学思考和宗教元素的诗。诗人通过在溪边与僧人相遇的场景,展开了一场关于人生、存在和真理的深刻对话。开头的“银地溪边遇衲师”,以优美的自然景象引入,营造出一种静谧和和谐的氛围。与僧人的交流,象征着对智慧的追求与对人生真谛的探讨。

“定观玄度生前事,不道灵山别后期”两句,展现了诗人对生与死、因果法则的思索。诗中提到的“灵山”,不仅是佛教象征的理想之地,也暗示了人们在生命结束后的归宿与希望。

“真相有无因色界”,让人深思存在的本质,强调了物质世界的虚幻与真相之间的关系。最后两句通过“沧海龙宫子,长护金人旧浴池”传达了对精神世界的向往,期待能够守护那些珍贵的、具有灵性的事物。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丰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宗教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银地溪边遇衲师:描绘了在溪边的宁静场景,遇见了僧人,象征寻求智慧的开始。
  2. 笑将花宇指潜知:僧人的笑容与指向暗示着他对生命深层意义的理解。
  3. 定观玄度生前事:诗人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思考人生经历的深刻意义。
  4. 不道灵山别后期:诗人意外地感受到灵山之外的期望与可能性。
  5. 真相有无因色界:探讨存在的本质,质疑现实世界的表象。
  6. 化城兴灭在莲基:人生的无常与变化,根植于内心的智慧。
  7. 好令沧海龙宫子:希望有力量的人能够守护精神的宝藏。
  8. 长护金人旧浴池:暗示对信仰和精神世界的持久守护与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龙宫子”等形象比喻,赋予诗意深邃的文化内涵。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对仗工整的特点,增强了音乐感。
  • 意象:使用自然与宗教意象相结合,形成丰富的意象层次。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精神世界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银地:象征纯洁、宁静。
  • 衲师:代表智慧、信仰。
  • 花宇:象征美好与神秘。
  • 灵山:象征理想的归宿与信仰的追求。
  • 色界:代表物质世界与人类的感知。
  • 莲基:象征智慧与清净。
  • 龙宫子:象征高贵、力量与守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衲师”是指什么?

    • A. 一种花
    • B. 僧人
    • C. 一个地方
    • D. 一种动物
  2. “银地溪边遇衲师”的意境传达了什么?

    • A. 喧闹
    • B. 寂静与和谐
    • C. 冷漠
    • D. 忧伤
  3. 诗中“真相有无因色界”表达了怎样的哲学思考?

    • A. 对金钱的追求
    • B. 对物质世界的怀疑
    • C. 对美的欣赏
    • D. 对时间的流逝

答案:1-B,2-B,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李绅的《龙宫寺》更加强调哲学思考与宗教信仰的交织,前者偏重于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内心的宁静,而后者则在自然中探寻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的真相。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绅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